李景永
【摘要】快速閱讀能夠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讀取和吸收更多的知識,從而拓寬他們的知識面,開闊他們的眼界。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教給學生適當的快速閱讀方法與策略是非常必要的。相信通過不斷嘗試,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關鍵詞】小學生;快速閱讀能力;策略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對于小學生來說,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只有掌握快速閱讀的方法才能較好地完成這一任務。訓練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為的是在加強學生對課堂閱讀素材理解的基礎上更加自信、更有興趣地投入課外閱讀之中。
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爆炸,信息量急劇增加,讓人應接不暇。只有學會快速閱讀,才能適應學習、生活、工作的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
教育家葉圣陶說:“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這句話揭示了閱讀能力的一個規律:由精讀訓練態度,掌握方法;靠略讀、瀏覽廣泛應用,獲取大量的信息。
略讀、瀏覽必須快速,要求心理活動的高速高效,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快速閱讀伴隨著意識控制增強、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精神豐富、視野開闊,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速讀是開發智力的重要手段,速度不單純是視覺的感知活動,還必然伴隨著理解、想象、記憶等思維活動,并且這種思維的速度很快。實踐證明,速讀有利于識字率和理解力的提高。另外,由于速讀能夠獲得大量的信息,可以突破頭腦中原有的思維模式,用更恰當的方法來處理新信息,這樣就能促使智力的發展。
著名哲學家、語言大師弗郎西斯·培根說:“有些書只需淺嘗,有些書或以狼吞,有些書要細嚼慢咽,慢慢消化。也就是說,有的書只要略讀,有的書只須瀏覽,有的書卻必須全部精讀。”可以概括為“嘗、吞、嚼”的讀書方法。“嘗”,即所謂選讀,擇其要者,嘗嘗足矣,不必通讀全書;“吞”,即所謂泛讀,狼吞虎咽,知其梗概即可;“嚼”,即所謂精讀,細細咀嚼,反復思考、品味,吸取其精華。從閱讀的不同目的來看,快速閱讀很有必要。
快速閱讀,讓學生從文字中迅速吸取有用的信息,從而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改進記憶方法,把原有的閱讀教學模式轉變成快速閱讀模式的方法,可以加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那么我們該怎樣培養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經過實踐與思考,筆者得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方法與策略。
一、閱讀時集中注意力
“心不在焉”可以說是影響快速閱讀的最大的致命傷。一般人如果未受過速讀的訓練,每分鐘的閱讀速度大約在300至600字,與每分鐘頭腦反應速度3000字相去甚遠,所以出現了閱讀速度太慢而頭腦反應速度太快的矛盾現象。閱讀速度不及頭腦反應速度,常使得大腦有空想著別的事情,使得我們閱讀時出現“心不在焉”的情況。要消除“心不在焉”的現象,只有加快閱讀速度,使閱讀速度更接近頭腦的反應速度,才不會造成腦機能空檔,也就不會出現“心不在焉”的情況了。集中注意力,就像是黑夜里的探照燈,將光束指向特定的物體時,光束之外的其他事物則不易被察覺。可以說,集中注意力是提高閱讀速度的前提。而為了使學生在閱讀過程注意力集中,進入最佳的閱讀狀態,可以采取凝視訓練、文字閃示訓練等方法,以幫助學生達到調控注意力的目的。
二、克服“音讀”閱讀習慣,做到眼腦直映
朗讀是小學階段初步學習語言的一個重要階段,但朗讀只是一個必要的過程,而不是最終階段。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教師念,學生跟著朗誦,長此以往,這種逐字慢念的習慣就漸漸養成了,而眼睛天生反應靈敏的本能也逐漸喪失了。當教師教學生學會默讀注意不要念出聲來時,學生常會因朗誦的習慣把默讀改成默念,有的變成唇誦、喉誦,有的變成心里在出聲,形成了通過默念方法來閱讀,即形成了“形-音-意”的過程,以音為理解的中介,使得閱讀速度變慢,這就是“音讀”。“音讀”是快速閱讀的另一大障礙。漢字大多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表義文字,讀時可以直接理解而不需要經過聲音的明顯轉換。漢字一般可以通過字形猜測字義。漢字是方塊的圖形文字,其書寫與印刷都比拼音文字短,從而為快速閱讀提供了條件。
只有形意直通,即能從字形直接領悟詞意,不再通過語音中介見形知意。形到意的直映相比形到音、音到意更快速,閱讀時沒有音讀過程,叫眼腦直映式,這是決定閱讀速度快慢的重要因素。
突破音讀的障礙,可以提高閱讀速度。以下三種方法可以消除音讀的閱讀習慣。
一是嘴含食物。嘴唇合上,含上食物,如一個話梅。含上食物能幫助消除舌頭下方肌肉參與閱讀的顫動,舌頭下方肌肉偷偷參加閱讀的動作就會逐漸消失。
二是規定時間閱讀。在規定的時間內強迫自己加快閱讀,提高速度,集中精力于文章內容,自然來不及默念。要求在快速中求理解,使文字信息轉化為思維語言,增強直映能力,可以有效地控制音讀。
三是閃示訓練。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投影語言文字出現后一閃而過,使速度加快以達到眼腦直映,訓練頭腦反應敏捷,使學生無法默念。
三、克服“點讀”,擴大閱讀視野,提高閱讀速度
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經常一次注視只感知一個字或一個詞,一字一頓或一詞一頓地讀,然后合起來再理解其中的意義,視讀廣度太窄,這樣的閱讀叫“點讀”。
由于點讀式閱讀視野狹窄(每次注視只看一兩個字),視線移動緩慢,閱讀速度自然受到很大的限制,點讀式閱讀逐字(詞)注視的習慣不僅降低了閱讀速度,而且不利于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一般的文章中,信息通常是以大組塊的形式存在的,如“勤勞勇敢的中國人”就是一個大組塊。在閱讀教學中,應教會學生掌握板塊閱讀。
板塊閱讀也叫字群閱讀,它的要領是擴大閱讀感知的范圍,把一個詞組、一個字群、一個句子甚至一段文字作為一個整體——板塊,每次感知一個板塊。在擴大閱讀視野的同時加快感知的節奏,連續不斷地利用人的眼睛—大腦系統快速攝入每一板塊的內容。三目一行是板塊閱讀的一種模式,是最常用的一種快速閱讀方法,是小學階段學生應該掌握的閱讀方法。采用三目一行的模式進行快速閱讀時,要把每一行文字分為三個板塊,每次注視感知一個板塊。三目一行的模式初步改變了逐字閱讀的習慣,可以使閱讀速度提高到每分鐘800—1500字。endprint
三目一行的操作要領為:(1)調節心理狀態,通過調節坐姿、調節呼吸和自我暗示的方法使身心放松且注意力高度集中;(2)先凝視第一板塊,然后快速移動視點到第二板塊做瞬間感知,再快速移動視點到下一個板塊做瞬間感知,以此類推做連續性的瞬間感知,直到看完一個節段的內容;(3)感知時要瞬間看清板塊的全部內容(就像給景物拍照一樣),每個板塊凝視時間不能超過四分之一秒。
概括地說,快速閱讀就是連續不斷地快速感知文字信息的過程。但絕不能因此產生這樣的誤解:快速閱讀是一種只求感知不求理解的閱讀。快速閱讀的理解和記憶有一定的滯后性,聚焦感知一個板塊之后,當視點移動到下一個板塊后,前一個板塊的意義才在頭腦中出現。因此,為保證快速閱讀心理機制的運行,閱讀時視點的移動不能隨意停止,要馬不停蹄地做繼續性的瞬間感知,只有當一個節段的文章全部讀完后,才可適當停下來回想文章的內容。遇到生字生詞或令人費解的內容時,可以閱讀完以后再做理會。
四、程序閱讀,帶著問題去閱讀
閱讀時,按一定的順序、步驟和目的進行閱讀,并逐漸形成一種定勢思維,叫程序閱讀。程序閱讀法符合閱讀學原理和人的認知規律。閱讀是信息由外(書本)向內(一個人的認知結構)流動的過程,以一定程序進行閱讀,會對人腦信息吸收過程進行去粗存精式的優化,提高閱讀的質量與效率。另外,帶著問題閱讀會誘發人的探究反射,在人的神經系統中形成一個興奮中心,使人在閱讀時注意力能夠高度集中。
程序閱讀法中的“程序”主要由以下問題組成。(1)題目是什么?(2)作者是誰?出自什么地方?(3)文章的基本內容或主要觀點是什么?(4)闡述了什么重要事實?(5)有哪些新思想、新觀點和啟示?
不同文體的固定程序閱讀要素如下。
記敘文的程序閱讀要素: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局。
說明文的程序閱讀要素:要說明的事物、事物的特征、規律、結構、順序、方法。
議論文的程序閱讀要素:論點、論據、論證過程和結論。
閱讀整本書的程序閱讀要素:書名、作者、前言或序言、基本內容、新觀點或新思想。
時代在變化,萬物在變遷,現代社會信息量大大增多。快速閱讀的最大優勢在于快,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處理大量的文字材料,這對于學生學習知識,對信息檢索、篩選、甄別的意義是相當大的。快速閱讀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閱讀,從而節約更多的時間在其他方面進行培養,抑或是進行更多材料的閱讀,從而讓學生拓寬知識面,達到更高的學習效益,并能感受到快速閱讀帶來的喜悅。因此,培養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對學生快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長久之事,我們應從長遠出發,持之以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呂偉蘭.淺談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閱讀能力[J].現代教育教學探索,201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