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入手,簡要介紹小學數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旨在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推進素質教育改革進一步貫徹和落實。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創新能力
新時期,創新成為民族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在教育的起始階段,必須樹立創新能力培養意識,從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僅能提升學生數學成績,同時也促使學生掌握相應的數學技能,形成數學知識體系,對學生的未來學習具有積極影響。
一、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創新再一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創新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助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成長,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具備初步的創新意識,從而深化小學數學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發展。另外,小學數學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小學數學教學應圍繞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開展數學教學活動。小學數學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設計創新教學方案,進而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二、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一)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法
小組合作教學法,即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我探究式學習,此種教學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根據自身情況來開展各項學習活動,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大有裨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法,凸顯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將課堂主動權交回到學生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學習活動,從而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在“有余數的除法”教學中,因學生接觸除法的時間尚短,對除數、被除數、商的概念掌握不夠牢固,此時引入余數概念容易造成學生對概念的混淆,使學生無法準確理解余數的定義,不利于學生未來的除法學習。鑒于此,教師可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法,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人數及數學掌握水平大致均衡。在課堂教學前,教師準備小木棒作為教學用具,每組學生分發18支小木棒,要求小組學生用18支木棒拼成三角形、四邊形和五邊形。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發現,拼四邊形和五邊形時,總會有剩余的小木棒,此時,教師引入余數概念,并對除法中的概念加以鞏固。在拼五邊形時,五邊形的“5”是除數,“18”是被除數,共拼得3個五邊形,“3”是商,剩余的三根小木棒就是余數“3”。通過此種小組合作教學的方式,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并形成初步的數學思維,有利于學生未來發展。
(二)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用創設情境教學法
創設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為學生營造教學情境,學生在情境中開展學習活動,這一情境一般多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能力來進行選擇,使學生在一開始就能參與到教學中,能夠有效深化小學數學教學效果,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情境教學法的優勢在于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并通過教師構建的情境來對數學知識和技能進行學習。尤其是引入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實際生活中的重要聯系,進而促使學生形成數學思維,幫助學生樹立創新意識。例如,在“四則運算”教學中,計算內容為主的教學氛圍較為沉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為了轉變這一局面,教師可將充滿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入到教學之中,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在教室內模擬超市購物的場景,準備一些商品圖片,粘貼在黑板上,下方標好商品單價,由學生來扮演收銀員和顧客,收銀員和顧客需要同時計算所購買商品的價格。通過此種方式,將生活化的場景搬入課堂之中,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進行角色扮演,訓練加、減、乘、除運算能力。在活動中,學生為了迅速計算商品價格,想出各種辦法來實現簡便運算,使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得以培養。
(三)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法
翻轉課堂教學法,就是將傳統教學方式調轉過來,將教師講解——學生學習——課后作業這種教學方式進行翻轉,從而形成學生學習——教師解答——課堂鞏固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教學法將數學學習的主要過程放置于教學之前,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課前進行知識學習,而課堂中教師主要針對學習中產生的問題及教學難點加以講解,這種方式能夠極大節省教學時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得以加強。另外,小學生的自控能力和認知能力較差,學生在課前自學時,教師應重視引導工作,教師可為學生準備導學案,將數學教學內容以知識點的形式進行歸納總結,并為學生布置自學思考題。學生在課前學習時,能夠根據導學案來有針對性的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學生在解答思考題時,依照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教師能夠通過思考題回答情況了解學生的薄弱點。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可在思考題中引入創新思維,促使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例如,在“計算梯形面積”教學中,由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與其他圖形相比具有一定難度,容易造成學生學習困難,此時教師可在導學案思考題:“將梯形的上底不斷縮短,最終變成0,這一圖形是什么?其面積應該如何計算?這與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有什么關系?”通過此種方式引導學生,使學生認識到梯形與三角形之間的聯系,從另一個角度理解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有效培養學生的空間能力、思維發散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創新就是學生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解答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能力應從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發散能力兩個角度進行培養,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教師轉變數學教學理念,將創新思維融入到教學之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創新教學環境,重視新興教學方法的合理應用,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未來數學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汪勝奎.探究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3):179-180.
[2]鄒元成.淺議小學數學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12):269-269.
[3]何蘭鳳.小學數學課題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J].文理導航(下旬),2017(4):62-63.
作者簡介:廖書清,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廣西賀州市八步區仁義鎮福安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