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王波
摘要:2016年里約奧運會男子77公斤級比賽,呂小軍惜敗給哈薩克斯坦選手尼德札特·拉希莫夫。拉希莫夫采用分腿挺技術,呂小軍采用下蹲挺技術。從比賽結果看,呂小軍的挺舉成績(202公斤)遠遠落后于拉西莫夫(214公斤)。以這個比賽結果為顯著標志,說明:下蹲挺技術并非是超越分腿挺技術的先進技術動作,不可能像背越式跳高取代俯臥式跳高那樣全面普及與推廣,從技術動作的顯著缺點來看,下蹲挺技術只能專屬于一小部分運動員。
關鍵詞:體重;體育;技術動作
下面論述原因:
一、 技術動作決定了運動員選材難
要在全蹲的狀態下支撐住二至三倍體重的杠鈴重量,而且有翻站和全蹲站兩次起立動作,而第二次起立會非常困難,因為完成翻站動作,人體已經消耗了巨大的能量,這對人體的專項運動能力提出了極為苛刻的要求,諸如:支撐力量、腿部絕對力量、身體平衡控制能力等。尤其是對人體各個主要關節的柔韌性、靈活性提出了特別高的要求。而力量和柔韌素質在人體上往往很難兼而有之,在選材和訓練上都大大提高了難度,因為可操作性差,決定了下蹲挺技術難以大面積普及和推廣,選材面窄并增加教練員的負擔。
二、 技術動作決定了運動員在比賽中回旋余地太小
舉重技術動作中,運動員全身協調用力主要是圍繞額狀軸做展體和下蹲運動,運動器材在前后方向上移動較大,運動員的身體重心也是一樣,這就要求前后方向上的穩定區(支撐面)要大,才有利于動作的平衡和穩定。而左右方向上的用力和重心移動很小,因此,舉重技術動作對左右方向上的穩定區要求不大。下蹲挺技術在左右方向上的穩定區較大,但對于競賽并無多大意義。而前后方向上的穩定區,最多才一腳長,大概只有分腿挺的四分之一左右。前后穩定區的差異無法通過訓練而改變。這注定了下蹲挺動作的穩定性比分腿挺小得多,而失敗率卻比分腿挺大得多。下蹲支撐時很難或基本不能再進行重心調整和和控制,因為全蹲支撐時,髖、膝、踝關節已經處于最大屈曲狀態,不利于各肌肉群發揮力量進行調控。而舉重競賽規則核心精神本是“寬腿嚴臂”原則,下蹲挺對于腰腿的要求比對臂部還要嚴苛,這等同于運動員作繭自縛,無法利用規則取得成功。而分腿挺分腿下蹲后仍然可繼續向下稍作深蹲,或稍作收髖前后移動,調控杠鈴和身體重心,經常可移動半步或更大距離進行調空并取得成功。里約奧運會拉希莫夫的最后一舉其實是明顯的失敗動作:1. 他的腳—嚴格地說—并未收到位。2. 全身并未有靜止的瞬間—各個大小關節包括肌肉都在晃動。3. 壓燈放鈴—實際上燈未響杠鈴就掉下來了,為什么提示運動員放鈴的燈未亮呢?因為他還未站穩,并沒有完成比賽動作,三個裁判至少有兩個未按燈,杠鈴掉下來才按的燈,迫于現場觀眾壓力或其他因素,后補的白燈,大家仔細看錄像,就不難理解我的說法。退一步說,即使是及時給的白燈,運動員的放鈴動作也是快的不符合規則要求的,至少是搶放杠鈴。這樣明顯的失敗動作給了成功,有些媒體說:“運動員感動了裁判!”不無道理。但不能忽略的一個前提是:必須使用分腿挺技術動作,如果采用下蹲挺技術,運動員就沒有任何僥幸和所謂的“運氣”了。
三、 以非理性的加大腿力和腰部支撐的負擔來規避運動員上肢和軀干發力能力不足是得不償失
從運動實踐看,有很多采用下蹲挺的優秀運動員,從提鈴至胸能力上他們能輕松翻站很重的杠鈴,從柔韌性、爆發力、支撐力看均很出色,能夠完成下蹲挺,學習分腿挺就更不成問題。而且這些運動員還掌握出色的抓舉技術,全身肌肉骨骼發展比例協調勻稱,因此,有理由說他們完全能掌握好分腿挺的合理技術,把現有的挺舉水平提高一大步,從而在世界大賽的賽場上,利用規則,給自己留些余地,創造出更大的獲勝空間。中國運動員分腿上挺偏弱,個人認為通過科學訓練是可以解決的,下蹲挺確實減少了一點運動員雙臂上送的距離,但代價是巨大的—上臂僅僅占了不到10厘米的“便宜”,雙腿卻吃了30多厘米的“虧”。運動員為防止杠鈴回降速度快而帶來的下沖力,往往不敢大膽充分發力上挺的后果就是使得比賽動作黏滯,直接違背“最大用力”、“快下蹲”、“動作節奏清晰”等技術原則。有片面追求“低”的傾向,而且比賽從技術動作層面—毫無懸念而言。
從以上分析看,下蹲挺在動作技術上,尤其是在競賽環節上并不比分腿挺先進,還是把它作為一種舉重練習手段來用,不適合大面積普及與推廣。廣大青少年運動員還是應該從小在分腿挺技術上精雕細琢,多下工夫。
作者簡介:
劉輝,舉重一級教練員,吉林省長春市,長春市體育運動學校;
王波,舉重高級教練員,吉林省長春市,長春市體育運動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