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玲

【摘要】以文秋芳的產出導向法為理論基礎,探討其在高職幼兒教師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教學方法。依此構建從“輸出驅動”到“輸入促成”再到“產出評估”的教學過程,挖掘實施產出的有效途徑與評估方式,提升學生的語言產出能力,實現有效的幼兒教師英語口語課堂教學。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 ?幼兒教師英語口語 ?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幼兒園混齡教育的現狀與效果研究,課題編號:SGH17H448。
【中圖分類號】G65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0-0192-01
一、研究背景
目前,各高職院校教師在幼兒教師英語口語教學中積極探索新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包括:浸入式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模式、項目教學模式、以工作為導向的幼兒教師英語口語教學模式以及以就業為導向的幼兒教師英語口語教學模式。但是,這些教學模式都強調語言的接觸,而忽視了語言的輸出。因此,并沒有改善高職院校幼兒教師英語口語教學質量。
本文依據產出導向法,試圖從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方面對幼兒教師英語口語課堂提出新的教學方法,旨在針對我國高職幼兒教師英語口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
二、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簡介
(一)產出導向法
產出導向法于2014年10月在“第七屆中國英語教學國際研討會”上正式被命名為POA(Production?鄄oriented Approach)[1]。此方法提倡學和用一體化的教學理念,強調語言的輸出。并且以輸出驅動為主要手段,既可以促進產出能力的提高,又能夠改進語言吸收輸入的效率。因此,有效地避免了語言學習中學和用分離的教學現狀。
(二)產出導向法教學流程
產出導向法包括輸出驅動假設、輸入促成假設與選擇性學習假設,并以此為基礎創設了以教師為前提的三個核心流程:一是驅動(motivating);二是促成(enabling);三是評價(assessing)[2]。
三、產出導向法在高職幼兒教師英語口語中的應用
產出導向法包括三個環節:驅動,促成和評價。在幼兒教師英語口語這門課中的具體運用如下:
第一,創設幼兒園生活和學習情境,使教師成為課堂有效的驅動者。
驅動是產出導向法的首要環節,教師應利用產出任務驅動學習和輸入性學習促成產出,學用結合,積極改善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通過幼兒園案例呈現場景,挑戰學生產出能力,從創設幼兒園情境入手,通過模擬幼兒生活、幼兒園生活、幼兒英語故事、幼兒英語歌曲等方式實現輸入與輸出的巧妙結合,根據課程內容創造幼兒園交際情境,突出幼兒英語口語教學的實踐性。
第二,有效促成幼兒教師英語口語交流,打破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
語言輸出在產出導向法中尤其重要。學生首先應根據幼兒園場景,促成觀點,再通過場景展示促成語言,并最終促成結構。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填鴨式”英語口語教學模式,打破口語課堂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在短暫的課堂時間內,讓大多數學生大膽地開口說英語,模擬幼兒園生活和學習場景,達到最優教學效果。
第三,適時進行課堂評價,促成卓有成效的產出效果。
產出導向法主張“課堂上的一切活動都要以‘學習發生為最終目標”。學生通過完成口語任務進行后測,教師根據完成情況對學生的產出進行評價。根據我國高職幼兒教師英語口語課時有限的現狀,而要促成學生學習發生,就必須改變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學用分離的現狀[3]。
四、傳統課堂模式和產出課堂模式對比分析
作者在對幼兒教師英語口語傳統課堂與產出模式課堂進行了對比中發現二者在學習目的,教師任務,及學生任務方面有很大差異,具體內容如下圖:
對比結果表明, 產出教學課堂把語言學習中輸入和輸出有機聯系在一起,并強調了語言輸出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極大的提高了幼兒教師英語口語課程的教學質量。
五、結論
在高職幼兒教師英語口語教學中,產出導向法主要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首先,通過課堂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切身感受到幼兒園活動,促成產出。此外,教師對學生學習產出進行評價,并對在口語課堂學習中表現優異的同學給予肯定和贊揚,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幼兒園場景口語練習活動中來。然而,本文只是從理論層面對產出導向法在高職幼兒教師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實際運用進行闡述,尚未將其付諸于課堂教學實踐,這個問題還值得我們在后續的研究中思考并付諸于行動。
參考文獻:
[1]桂詩春.此風不可長——評幼兒英語教學.教學研究.2012(11).001
[2]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547-558.
[3]劉茵.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英語口語教學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校園英語,2014(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