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是目前職業教育領域改革中的迫切行動。筆者基于“藍墨云班課”平臺的諸多優勢,探討了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中如何在課前準備階段、課中實施階段和課后復習階段運用藍墨云APP新技術,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藍墨云班課 ?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084-01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工作,為新時期高等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身為新時期人民教師,我們要有新作為。在如今“互聯網+”教育背景下,使用藍墨班課進行應用文寫作教學,通過視頻等資源進行演示講解,展示實際案例,從而改善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提高教學效果,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的翻轉課堂。
一、藍墨云班課教學平臺概述
藍墨云班課是一種移動模式下的即時互動教學模式,是在移動網絡環境下,使用手機等移動智能設備開展課堂內外即時互動教學的云服務平臺。
教師可通過賬號發布學習素材,此外還能夠發布課堂活動,并將其傳送到學生的手機上,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隨時自主學習。教師還可通過班課看到學生對資料的學習情況和作業完成情況,并對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期末教師可以得到每位學生的數字教材學習評估報告,完善成績給定。
二、藍墨云班課在應用文寫作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總體架構
藍墨云班課平臺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實現線上與線下學習相結合。具體實施步驟包括三個部分:首先,準備階段,教師在上課前預先將本次課程的學習計劃、要求等以文字或圖片的形式發至云班課平臺,把課件、圖文資料、視頻等教學材料上傳至云班課平臺并發放給班課成員,系統會提醒學生按照通知利用學習資源做好預習工作;其次,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預習反饋的情況,選擇性地講解重點難點,還可以利用云班課平臺發起課堂互動等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最后,在鞏固階段,通過發布習題,對學生所學程度進行驗收,發現問題,反復鞏固練習,從而達到掌握學習技能的目的。
(二)課前準備
教師創建好班課,通知學生按邀請碼加入班課。隨后,根據教學計劃,將應用文寫作課程劃分為若干單元,對課程資源進行分類和管理。依據每一個單元,設置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上傳學習資源、課件素材至相應單元處,同時發布課前學習任務單。教師還可以事先設置學生在網上學習資源或完成課堂任務后,可以獲得經驗值。
(三)課中應用
在上課時的學生簽到,可以采用云班課APP中的一鍵簽到功能,相比傳統的出勤率統計省時省力,立刻可以看到學生出勤和缺勤的記錄,還可以設定簽到時限,防止補簽情況的發生。
以往的應用文寫作課上,做習題或是撰寫公文,很難得到學生的積極響應。但通過藍墨云班課APP提供的“搖一搖”功能,可以在班級成員中隨機抽取一名學生進行答題,這樣的提問方式新穎,可活躍課堂氣氛,調節學生緊張的情緒。此外課前便已發布公文寫作題,可以在課堂上使用藍墨云APP里的“頭腦風暴”活動,讓每一位同學在手機上完成自己的寫作,不僅老師可以看到學生的習作并進行點評,學生自己也可以看到,還能看到其他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方式更讓學生具有自主性,學習效果也更好。
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利用藍墨云APP發布隨堂測試,學生打開藍墨云參與測驗,測驗停止后,系統自動計分和自動計時,學生可以及時看到測驗分數和錯題情況;教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知識理解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根據藍墨云提供的學生課堂測驗反饋和預習時遇到的疑難問題的數據分析,教師可以進行集中講解、點評,并對知識點查漏補缺,從而讓學生達到充分掌握學習知識點和方式方法的目的。
(四)課后復習
教師可以根據課前和課中的知識點建立課后習題,比如在教授應用文寫作四大要素“主旨、材料、結構、語言”時,可以編寫邏輯性強的綜合分析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及時鞏固和復習,發現自己的問題;教師也可以發起課后的小組任務如公文寫作任務,即使是在課堂之外,師生還是隨時隨地可以進行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可以通過藍墨云進行溝通,共同協商完成任務,教師也可以及時解決學生對新學知識的疑問。可見,藍墨云班課在課后階段的使用,很好的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下離開課堂,便無法延續討論交流的困境,加強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聯系,增進了師生的情感,改善了教學的方式方法,有著其積極的作用。
總之,要提高應用文寫作課堂教學的效果,就必須與時俱進,將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精心組織教學內容,有效整合網絡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陸遠蓉,許喜斌.基于手持智能終端的高職教學模式改革探析[J].職教論壇,2015(14):64-68.
[2]丁怡文.職業教育中信息化教學平臺的應用與發展[J].現代經濟信息,2016(21):409.
作者簡介:
李冰(1982.11-),女,漢族,湖南長沙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