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豐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194-01
我是一名烹飪專業教師,從事烹飪技術教育工作已有多年,雖說工作成績不是很突出,但隨著自己不斷的學習和積累,自己也有一些值得歸納的東西。可是,直到有一天,聽了一位學生對我的訴說,讓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上完周五的最后一節課,我覺得一陣輕松,又可以休息兩天了。我在等著最后幾個學生搞完衛生離開操作室,這時從門外走進來一位男生,喊了一聲“老師”就停在那兒,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我問他:“你有什么事嗎?”當其他學生都離開教室后,他才吞吞吐吐的對我說:“老師,你能幫我輔導輔導嗎?我操作很多都不會,這次期末操作考試肯定通不過了。”說著眼淚就在眼眶里打轉。我立刻勸導他:“不要急,慢慢來。”我接著問他:“我上課講的和操作示范你能聽懂、看懂嗎?”他說:“基本都能聽懂,就是操作不行,經常把順序和過程搞亂,有時候一節課布置的操作任務完不成,到下節課又忘得差不多了,稀里糊涂地又跟著上新課,新布置的內容也完不成。”我一邊安慰他說:“先不要把事情想得那么嚴重。”一邊幫他從最基礎的知識點開始講起,不會的地方就給他多示范,直到他會了為止,然后再讓他操作,我在旁邊指導。看他那操作,真不像是上了快一學期的冷盤操作課,有時候刀都拿不穩,握刀姿勢不準確,下刀位置也不當。我邊教邊給他示范,不知不覺,已經暮色沉沉,華燈初上了,這時輔導才告一段落。回家的路上,我不再輕松,相反的是迷惘和沉重,怎么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難道就沒有我的責任嗎?通過深刻的反思思考和歸納后我找出了以下幾方面需要改正之處:
一、真正落實分層教學
從這件事上讓我知道,我在給高一學生上的第一堂課時就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沒有對所有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接受能力作深入細致的了解。因為高一的新生來自不同的學校和家庭,所處的客觀環境各不同,他們對入學之前烹飪是否感興趣,都會造成他們對烹飪技術、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上的參差不齊,有的操作很快就能掌握和熟練,有的卻因沒有做過家務或無心學習烹飪技術。面對這種情況,實施分層教學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了解、熟悉學生的基礎上,從學生的不同個性特征和心理傾向,不同的理解方式和接受能力出發,把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各類學生合理搭配,互幫互學、積極探索,以快促中,以接受快的學生帶接受慢的學生,充分發揮各類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快慢學生的興趣,使學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得到充分的發展,最終達到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素質的目的。
二、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和培養掌握信息的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現在想想,這句話真有哲理,俗話說:“學無止境。”烹飪技術這門課程,每天都在發展變化之中,出新菜的速度極快。而我們卻在無形之中,使素質教育披上了應試教育的外衣,扼殺了部分師生的創新意識,使他們無形之中也成了應試教育的“奴隸”,從而束縛了他們的“手腳”,讓他們覺得只是為了考試和考證而學,這樣就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因此,烹飪技術教育,不僅要教學生烹飪操作技術,而且要在教學生如何學習熟練掌握烹飪技巧的同時,及時發現和掌握各地烹飪技術發展信息,不斷改革創新烹飪工藝和品種,以適應不同類型層次的顧客對美食的需求。而我忽視了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只強調了知識本位,而忽視了能力本位。痛定思痛,我覺得一定要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改進烹飪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把提升學生的學法指導和培養掌握信息能力作為烹飪技術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
三、改革課堂教學模式
目前,我國烹飪課程教學中普遍采用的是“老師講解、演示——學生操作練習——老師講評。同樣,我也不例外,基本上每堂課后,都會給學生布置“練習”,以完成“練習”為目標。然而,我對這個“練習”設計,有沒有考慮周全呢,經過反復琢磨,我覺得自己對“練習”理解不夠透徹,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做好:
第一、“練習”設計要符合學生特點,“練習”設計時要注意學生特點,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而我很少根據學生的差異去面向具體對象來講課,只是把相同的練習布置給每一位學生,這樣,教學簡單了,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基礎差的學生“累得慌還學不好”。
第二、“練習”設定要注重創設適當的教學情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點我不是沒想到,也嘗試著這樣做過,但堅持不夠,在遇到創設情景較困難的時候,就會馬虎過去。現在知道,教學上的事是一點馬虎不得的。
第三、“練習”設定要注意普通學習與個別學習的統一。即對于個別學習時,讓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獨立完成,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對于普遍學習時,則由學習小組互幫互學的方法協作共同完成,一個組可以自己群策群力設計和制作出一桌菜肴。而我只是一味的布置練習,卻沒有考慮到這些的練習分類及分配,這樣就造成了人力及時間的浪費,且效果不好。
四、要進行教學反饋
通過這位學生的啟示,讓我明白了,其實自己并沒有真正深入了解每堂課的教學情況,有時課堂看到的也只是一種假像,教師在學生操作時,轉幾圈看一看,覺得大部分學生還可以。這種所謂的了解,其實誤差太大。要做到真正了解每一位學生每堂課的掌握情況,我覺得必須設計學生學習掌握情況表,在每周最后一節課發下去,讓學生花幾分鐘時間填一下,然后教師收上來,通過調查使教師明白學生學習進展情況,再到下周的第一節課上,教師花上幾分鐘時間來回答學生的提問和作必要的說明。這樣,有問題就能及時反饋和及時處理解決,就不會發生本文所述此類事情。
這個故事給我的教訓是沉重的,反思是深刻的,最后讓我用美國教育家的一段話來總結我的體會:“沒有對學生學習體驗的了解,我們將很難做好教學工作。很顯然,恰當地掌握教學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當這些方法應用于具體實踐時,必須考慮到這種方法對學生們來說意味著什么。沒有對學生學習體驗的評價,任何方法的選擇都有可能是不知情、不適宜或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