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麗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201-01
首先據實相告:當初學校給教師人手發放一冊這本書的時候,我瞥了一眼封皮,便將它束之高閣。國外的教學專家撰寫的優質課堂教學的特征能適用于中國以考試為指揮棒的高壓課堂嗎?缺乏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中國學生能夠在這種課堂里高效學習嗎?更何況它是來自德國專家的課堂教學研究,咱們學習的主風向不是英美嗎?最終讀書任務迫在眉睫,但是沒有想到翻開扉頁,第一句話就深深吸引了我,“人們都在呼吁要保障課堂教學質量,卻沒有人能確切說明具體該怎么做。”更進一步地,做了卻不知道正確與否?我們的教學行為符合專家們高大上的理念、能夠登大雅之堂嗎?……隨著閱讀的深入,淤積在我心中多年的教學困惑有一種云開霧散、豁然開朗的感覺,更何況它工整的編排結構,對當今世界范圍內相關研究成果的旁征博引,一目了然的思維導圖,基于教師在教學法理論方面的薄弱,既而提供操作性強的衡量標準和教學法建議的人性化考慮。總之,它不愧為一本易于閱讀、價值很高的教師指導用書。謝天謝地,這本書原來如此。
空說無憑,那么我從這本書中到底收獲了什么?現從中攫取一二,和大家分享。
首先,在教學模式的取舍上,根據實證研究的結果,在知識的習得和專業學習上,講授型教學的效果更好一些,而在傳授學習方法能力、社會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自信上,開放型課堂教學則略勝一籌。雖說理想的狀況是努力做到讓學生在兩種學習環境中進行學習,但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學生的學習能力普遍較薄弱,哪怕在課堂上也不總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那么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如果規劃清晰、有條不紊,那么它在認知性學習方面的效果要強于開放性課堂教學,這恰好適應了考試的需求。所以,傳統教學模式的一些因素在教學理論上遭到了嚴厲批評,而在實踐中卻被大量運用。貌似自相矛盾,既而作者建議,不如暫停什么是“正確的教學理念”的論爭,而將精力更多地用于如何在教學方法上改進講授型的傳統課堂,從而復興這一傳統授課方式。
其次,在學習時間的安排上,上課時間并不等同于有效學習時間。為提高有效學習時間的比例,教師和學生都要遵守“好的課堂要準時開始、準時結束”的原則,并將“無關活動”清除出課堂。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速度保持寬容,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習速度較慢的學生改進學習策略,在提問時如果能再等等,學生回答問題的水平會得到提高,興許慢熱型的學生也會更經常地參與回答問題。但是增加“有效學習時間”并不意味著教師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扮演時間大師的角色,如果教師在傳授學習內容的時候速度過快,就會讓學生感覺到壓力和重負,繼而導致學生自信降低、學習興趣下降,因而在很多情況下,教師還是應該有意識地放慢教學節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我們不能期待學生能整整一堂課都緊跟思路,讓課堂內緊張學習環節和放松環節交替出現,做到張弛有度。
再次,在課堂氣氛的營造上,雖然有實證研究表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并不一定就意味著學習效率的提高,但積極的課堂氣氛會減少課堂教學干擾情況的發生,使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去,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養成專業學科上的興趣。同時,如果課堂氣氛良好,學生對學校的滿意度會增加,也能提高教師的職業滿意度,從而在其他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為了營造促進學習的課堂氣氛,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需要在相互尊重、規則明確、承擔責任、實現公平和表達關懷等方面保持平衡。此外,實證研究已經證實,感受到教師關愛的學生能學得更好。
然后,在學習成果的改善上,教師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期望應當成為一種激勵方式,并且要因人而異地對學習能力較差和較強的學生分別提出要求,也應該為他們提出與之相應的合適的學習內容。要實現最佳適應性,教師必須準確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即對學生的學習結構和學習狀況進行分析,并以此為依據調整自己的教學目標。如果教師具有較高的診斷能力并且能夠幫助學生明晰規劃學習進程,那么這就會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更理想。當然,學習成果和學習氛圍、學習動機、學習興趣、教師的監管力度、教師能否及時反饋評價意見等方面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重復練習在部分實證研究者眼中得到差評,他們認為持續的重復練習不僅使得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進步很小,也會造成學習進度慢而阻礙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進步。他們也不主張學生總被檢查測驗,“豬不會因為多稱就長肉”這句農諺也適用于學校學習。
最后,在教師的專業成長上,教師要想上好課,理論知識和經驗知識都是必要的。理論知識有助于人們認識到自身經驗知識的局限,從而對其進行重組。個人理論是在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之間擺動的一個區域,它著眼于通過有目的的積累經驗,例如通過學生反饋或者聽課觀察等進行自我驗證以及必要的自我修正。怎樣才能將自己關于優質課堂的經驗財富進一步發展成為個人理論呢?研究者們建議教師同教學實踐試著保持一定的反思距離,可以在行動中進行反思,或者是對行動的反思。那么,該書提出的一整套優質課堂教學法則,讓教師可以在法則內自由活動,以進一步發展自己關于優質課堂教學的個人理論。
不知不覺地,我在閱讀該書的過程中獲得了一些讓人深入思考課堂教學實踐的推動力。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教師們是在逆風航行,但是我們已經在岸邊學會了怎樣對付風。所以,同樣借用書中一句加拿大的標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你不能控制風向,但你可以調整船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