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躍林
【摘要】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是優化學生身體素質、協調身體能力的主要措施。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能訓練的有效實施能夠推動體育課堂教學更加科學的開展,使體育課程能夠更加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需求。本文就小學體育教學中開展體能訓練做出簡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學 ?體能訓練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207-01
“一節體育課中如何提升學生運動能力,發展學生體能”這一問題,符合體育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借助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幫助學生掌握發展體能、運動技能,逐漸養成健康、安全意識,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的協調發展。因此,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針對各項體能項目進行鍛煉,真正實現有計劃性的、目的性的體能訓練,體現體育教學意義。
一、課程內容設置要體現實效性與生活性
課程內教學內容的實效性是指體育教學能夠以教學內容為依據,讓學生學的有效率。以往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導致教學過程缺乏效率,這使得體育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是形同虛設。要改變這種情形,就必須創新教學內容,使之符合學生身心特點,也符合學校教學實施要求,能引導學生充分落實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課程內容的設置應體現教學內容的引導性,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當中樹立起創新意識和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自主的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獲得結論;課程內容的設置還要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讓其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獨立思考,大膽探索,標新立異,從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體育教學應將合理的生活場景引入課程當中,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在生活情景中體現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學習實踐的場地和情景,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情境下練習,從而有效的提高學生生活實踐的能力。另外,在課堂實踐過程中要求學生相互幫助、相互合作,學會交流、溝通,培養學生人際關系交往等諸多良好技能,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得體育教學更富生活性。
二、體能訓練教學質量的優化策略
1.創設教學情境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培養學生對于體能訓練的參與積極性。教師首先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針對性教學,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創設教學情境,來激發小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例如,小學生喜歡以游戲的方式進行體育鍛煉,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兩人一組完成“推車”游戲,鍛煉上肢力量,在游戲當中潛移默化地開展體能訓練。還可以規定一個范圍,讓學生進行“貓和老鼠”的游戲,讓當老鼠的同學在規定時間內將代替物運到范圍內,貓只有在老鼠出范圍時可以進行抓捕,通過游戲方式開展追逐性的體能訓練。通過創設情景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鍛煉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熱情,使其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積極開展體能訓練。
2.以學生身心健康為本,強化參與積極性
小學生處于身心快速成長發展的重要階段,體能訓練教學也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年齡及成長特點上,訓練方式要科學、合理,教師還要針對訓練的效果對教學進行持續優化,側重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能夠保證學生的體能穩定、持續地提高。例如,在400米跑中,教師應做出示范,引導學生掌握三步一呼吸的呼吸方式,同時注重擺臂的必要性。此外,還可以借助校園內地形開展訓練,如樓梯、球場等,在安全前提下開展體能訓練,并根據小學生的實際身體狀況,按照其身心發展原則開展體能訓練活動,從而實現體能訓練的最好效果。
3.科學教學,適當拓展
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善于運用新型教學方法,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教學中可以啟發并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例如,教師在進行動作示范時,不要著急解釋,先讓學生進行觀察、理解和分析,引導學生觀察細節,從而逐漸在其腦海中形成基本印象,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對練,讓學生自己在互相比較中發現優缺點,實現共同進步。此外,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體能和身體素質的提升,還要特別注重學生自我體能訓練意識的形成。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或是個人愛好制定一個具有針對性的鍛煉計劃,尤其在假期過程中,培養和增強學生參與體能訓練的積極性。在課堂體能訓練教學的基礎上,引導起掌握正確的鍛煉方式,并在課下及時進行反饋,不斷提高,形成體育鍛煉的意識,實現自我督促的循環性發展。
綜上,小學是學生成長階段中的重要階段,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合理開展體能訓練需要體育教師具備足夠的教學經驗以及豐富的教學技巧,對于處在生長發育期的小學生而言,行之有效的體能訓練策略,能夠有效強化身體生長、提升身體協調能力、提高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促進學生身心等多方面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趙雨鳳.淺論小學體育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體能的發展[J].學周刊,2018(05):168-169.
[2]于秀杰.關于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策略的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4(0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