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 黃蕾
[摘 要] 利用文獻分析法對2012年至2017年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72篇有關智慧社區建設與治理的論文進行了梳理分析,統計出缺乏完善頂層設計、管理過程碎片化、居民參與度低等受到學者們高度關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頂層設計,合理布局服務配套設備、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等應對策略。
[關鍵詞] 智慧社區;建設與治理;問題與對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23. 078
[中圖分類號] C912.8;D66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8)23- 0186- 04
0 引 言
經過多年建設,“智慧社區”已形成了一定的組織規模,并涌現出一批有代表性的建設模式和管理思想,并產生了較多的研究成果。通過檢索可知,智慧社區建設與治理相關的論文發表時間主要集中在2012-2017年度,以這6年的相關文獻為基礎,對智慧社區建設與治理中產生的問題進行歸納、統計和分析,提出了相應建議和意見,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可利用的資料,為相關部門決策提供可借鑒思路。
本研究的主體為智慧社區建設與治理相關論文,智慧社區建設主要包括智慧社區各種平臺的建設、管理與維護,為平臺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持的相關軟、硬件的建設和維護,以及采用的各種IT技術方法和手段的知識更新[1];智慧社區的治理主要包括基層政府治理和社會公共服務管理兩大部分,運用智慧社區服務平臺,提升基層政府治理能力,完善社會公共服務功能。即運用協同理論觀點促進基層政府、社區組織與居民群眾對社區服務、環境衛生、治安管理等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進行自愿平等協作,整合社區內外部資源,構建社區治理機制,實現社區公共事務效率的最大化[2]。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檢索過程
于2018年1月在中國知網對2012-2017年的相關文獻進行了檢索,為提高研究效率質量,重點對2012-2017年發表在核心期刊雜志上的與智慧社區建設或治理密切相關的72篇論文進行了詳細閱讀和分析。由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與CSSCI來源期刊有重復,本研究統計時對重復的期刊都歸為CSSCI來源期刊,因此在本研究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不包含有CSSCI來源期刊。
1.2 文獻分析過程與方法
對搜索到的核心期刊來源文獻進行了篩選,首先從發表時間、期刊來源、研究者學科背景這三個維度進行分析,了解研究者的研究興趣,觀點形成背景,梳理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為尋求新的研究方向提供資料。然后,將72篇論文涉及的問題和對策的內容進行統計,根據問題對應的主體以及相關性劃分為智慧社區服務平臺建設與維護和智慧社區治理兩個部分,再列出與主體相關的所有涉及的問題的分項,分別統計各部分總項和分項內容出現頻數及所占總篇數的百分比,如果同一問題或策略在不同文獻中出現則重復累加計算。統計所有問題或對策出現的頻數,去掉頻數最高值和最低值,計算得出平均值,列出頻數大于等于平均值的問題或對策,即得到各個問題受到學者的關注度。
2 文獻基本信息分析
2.1 文獻發表時間縱向分析
從論文發表的篇數和質量上,明顯看出智慧社區的研究成果與國家政策密切相關,2012年國家提出了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區建設,在各省市涌現了智慧城市(社區)建設的高潮,2013年論文出稿率在質量和數量上比2012年都實現大的飛躍。隨著時間的推移,智慧城市和社區的建設中出現了許多問題,致使很多地區的建設流于形式,導致2014年相關的研究成果和高質量的論文也相對減少;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我國8部委公布了290個智慧城市(包含90個智慧社區)建設項目,李克強總理又提出的“互聯網+”,大大促進了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的發展,使得2015年、2016年、2017年相關的研究成果明顯增加,且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明顯增多。由此可見,智慧社區的建設與治理研究成果與政府行為密切相關,隨著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區的進一步深入建設,也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甄選論文基本情況詳見表1。
2.2 刊登期刊來源分析
論文發表的期刊體現了論文的研究水平和理論深度,從發表的期刊頻次看,文章的發表刊物品種較多,說明研究者從不同的層次、不同角度研究智慧社區的建設和治理中產生的問題,其中《電子政務》發表最多,7篇,占9.7%,《測繪通報》5篇,占6.9%,《現代城市研究》、《規劃師》各3篇,分別占4.2%。從發表期刊質量上看,發表于CSSCI來源刊物的文章為34篇,占總篇數的47%,發表于北大核心期刊有38篇。從表1可看出:2012到2017年發表的論文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顯著的提高。從分布的學科領域看,智慧社區建設與治理研究文章發表在管理學、測繪學、計算機科學、公共管理科學等許多學科領域的期刊中,說明智慧社區建設與治理是個多學科交叉的研究課題,理論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從發文的內容來看,逐漸走向細分,2017年的文章進一步深入討論了智慧社區的治理和公共服務管理的內容方法,增加了對移動端管理的探討,更加注重實用性。從發文的數量和質量逐步提升來看,說明智慧社區建設與治理即是一個新課題,也是一個熱門的課題,受到研究者的青睞。
2.3 作者學科背景分析
從研究者的學科背景(詳見表2)可以判斷: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者是目前發表論文的主流,側重于探討智慧社區的建設和治理機制、評價理論、運行模式、政府職能等;計算機與圖書情報學背景的學者旨在從計算機和情報信息收集角度,探討智慧社區基礎建設、硬件設備管理、情報采集、社區圖書管理等問題,著重于智慧社區實體設備的建設與維護;經濟學背景和企業管理背景的學者注重于智慧社區金融、經濟效益、管理模式等運營中產生的實際問題的研究。
這些數據表明,學者們的研究視角較為廣闊,能夠從各自的學科視角來考察智慧社區建設與治理現在的問題, 但這也使得研究成果大多是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內拓展, 缺乏多學科交融視角和整合型研究。
3 智慧社區建設與治理問題分析
以問題涉及的主體為劃分,將72篇論文涉及的問題按內容劃分為平臺建設與維護問題、智慧社區治理問題兩部分,分別統計和計算兩部分的總項和分項內容的出現頻數及百分比。由兩部分總項分析可知,智慧社區治理問題最受關注,平臺建設與維護問題次之。
由單項分析可知,關注度較高的分項問題是項層設計不完善、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服務系統共享性差、平臺整合建設能力滯后、治理主體和手段單一,智能化水平低、居民參與度低、公共服務缺乏層次等。具體數據詳見表3 。
注:按照所有問題出現的頻數統計:智慧社區服務平臺建設與維護問題出現的總頻數為145,智慧社區治理問題出現的總頻數為203。去掉頻數最高值38和最低值2后得出平均值為11,列出頻數大于等于11的問題
3.1 智慧社區服務平臺建設與維護問題
智慧社區服務平臺建設與維護主要包括了智慧社區服務平臺的創建、維護與評價等內容。問題較為突出的是平臺頂層設計不完善,頻數為22,占論文總數的31%;其次是服務系統集成化程度低,平臺整合維護能力滯后和系統共享性差的問題,頻數為19,占論文總數的26.4%。研究者們指出現行的智慧社區服務平臺建設和維護中由于缺少國家統一的社區信息化法規,使得智慧社區建設和維護缺乏統一規劃,同時缺少數據采集、設備接入等方面的強制統一標準,導致系統難以普及推廣和融合[3]。
綜上分析,智慧社區服務平臺建設的主要問題有:①頂層設計不完善,缺乏統一的標準,系統融合性差,整合維護能力滯后;②信息采集模式單一,平臺安全保障體系不健全,而且信息利用率不高;③網絡的互動交流不活躍,網絡內容更新慢,廣告推廣太多,實用性強等問題。
由于智慧社區建設是一個新生事物,其平臺建設和維護也是在摸索中發展,頂層設計的不完善也是存在的,因此,智慧社區平臺建設和維護不能只停留在碎片式的“智慧項目”開發中,需要圍繞智慧社區建設目標,創新智慧社區的建設維護機制,探索建設維護模式,完善智慧社區規劃和頂層設計,提升智慧社區服務平臺建設和維護水平。
3.2 智慧社區治理問題
基層政府治理問題主要內容包括社區治安、社區環境、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社區福利、社區文化等方面的管理服務。其中反映問題最多的是制度建設落后于信息進程和社區治理主體和手段單一,智能化系統利用水平較低,頻數為18,占論文總數的25%。
通過統計歸納,智慧社區治理的主要問題有:①智慧社區治理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滯后于信息化進程;各職能部門協調不暢,管理過程碎片化,致使社區服務平臺利用率低;由于社會參與機制的缺失,企業參與社區治理的模式單一,成本偏高,盈利模式不清晰,導致企業積極性不高。以上問題直接制約著社區的治理方法、手段和運行效率;②基層政府信息化專業人才流失,基層政府社區管理人才缺乏,培訓經費投入不足,資金供給單一,缺乏良好的科學評價晉升機制,難以留住人才,對基層政府的持續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③基層政府沒能有效利用社區服務平臺開展社區活動,沒有切實引導居民主動參與到社區治安、社區環境、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社區治理中來,“一陣風”的治理模式還較為突出[4]。
社會公共服務管理問題。智慧社區公共服務主要內容包括社區養老、社區教育、流動人口管理、志愿者管理、社區醫療、社區商圈管理、物業管理等。由于智慧社區提出的時間較短,社區服務體制機制不順暢、保障能力不強,社會參與機制亟待完善,多個利益相關者主體間的有效的運營模式仍是整個產業鏈參與者需要探索。通過對智慧社區公共服務的研究,學者們認為社區公共服務需要社區居民委員會、企業、居民積極聯運,協調運行,才能取得較好成果。
4 智慧社區建設與治理問題的對策分析
智慧社區強建設調“以人為本”,以推動社區和諧發展為目標,讓社區居民、相關企業等都參與到本地社區的管理和服務中來,創造和諧的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化解社會矛盾,營造更加良好的社會環境,這與每一個居民都息息相關,所以從國家領導人到學者到一般公民對都在關注其建設與發展。通過對文獻統計分析與進一步綜合思考,對智慧社區建設與治理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1)關于智慧社區服務平臺構建:首先需要完善頂層設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社區感知網絡的設備改造,合理布局服務配套設備,維護好通信網絡設施設備,提高系統集成與共享能力。其次以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手段對信息進行全方位高效率采集,構建統一的數據采集標準,讓社區數據活化,在各應用中充分共享,最大程度地避免“信息孤島”的出現;并且針對居民的需求建立廣泛參與的社區網站和論壇,提升系統活力。
(2)關于智慧社區基層政府治理:①圍繞社區治理的需求,加強法制建設,形成統一標準、統一平臺、統一考評、多方參與的一體化社區運營模式;②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嘗試市場化運作,拓寬資金來源;③有效整合信息發布、信息交流、社會管理、居民自治和社區管理數據庫等功能;④落實人才培養方案,理順基層人員晉升機制,為基層政府留住人才。
(3)關于智慧社區公共服務管理:①智慧社區公共服務管理應該形成多元投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管理機制,充分調動政府之外的其他部門進行公共服務的積極性,把社區智慧化網絡潛在價值轉化為現實的價值;②引進有實力的專業公司,處理好公益服務與商業盈利的矛盾。公共服務的市場化不是以犧牲公益管理為代價的,而是用商業運作的有償管理、增值管理來支撐為社區居民提供的無償管理、福利管理。政府要發揮對商業運作的嚴格監管作用,把握好贏利的尺度,把公益管理放在首位,協調商業便民服務、志愿者服務、政務管理等關系,打造產業鏈健全、配套服務完善的智慧產業集群,促進智慧社區可持續性發展。
雖然國內外智慧社區建設方興未艾,但是由于其提出的時間尚短,相關理論和技術都還處在探索階段。同時,智慧社區建設與治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涉及社會管理的方方面面,未來還有許多問題等待學者們進一步探索。
主要參考文獻
[1]劉丹,裴穎,李闖.智慧網格化社區協同服務平臺研究[J].測繪通報,2015(12):98-100.
[2]宋煜.社區治理視角下的智慧社區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電子政務,2015(6):83-90.
[3]梁麗.北京市智慧社區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電子政務,2016(8):119-125.
[4]常恩予,甄峰.智慧社區的實踐反思及社會建構策略——以江蘇省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