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是一個知疑、質疑、解疑的思維過程。我國古代教育學家朱熹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常常有疑。過了這一番以后,疑漸漸解,以致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質疑問難是創造品質的表現,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好習慣是時代對教育的呼喚。
關鍵詞:質疑問難;興趣;方法;習慣
質疑問難是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開始。古人曰:“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課堂中巧妙的質疑問難,能激起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感,質疑問難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動力。
一、 激發興趣是前提
1. 多形式互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或者游戲、或者謎語、或者故事,不拘形式,目的在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達到快樂的學習境界。
2. 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和平等的師生關系。課堂中,老師要放下架子和學生打成一片。在教學中“多一些允許,少一些不準;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用“微笑”教書、用“微笑”育人,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進取心。在民主教學的氛圍中,激勵學生有疑必問、有疑必究,采用對提出的研究價值不大的問題予以引導,反之則表揚的策略,逐漸培養學而疑、疑而問的良好問題意識,有“我要問”“我要問出好問題”的沖動。
總之,要全方面努力,使課堂形成“愿學、樂學——質疑、究疑”的良好氛圍,讓學生愿意質疑問難、樂于質疑問難。
二、 教給方法是關鍵
1. 抓課題質疑。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思維的窗口,它濃縮了整篇課文的精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提出問題,捕捉文章的中心,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如:教學課文《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在出示課題后,學生質疑:“這是一幅怎樣的畫?”“為什么這幅畫能名揚中外?”抓住這兩個問題展開教學,就捕捉了文章的中心。通過解決問題,學生就能具體了解《清明上河圖》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再譬如:學習《他是我的朋友》一文,課伊始,學生就提問“他和她分別指誰?”“他和她為什么會成為朋友?”圍繞這兩個問題學習,學生很快就能把握故事的主要內容。綜上所述,我們發現抓課題質疑,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 抓中心詞、句質疑。在質疑問難的過程中,圍繞課文中心句,問一詞或問一句便是掌握了課文的精神實質。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時,學生在精讀文本的基礎上提出“為什么文章一開始寫的是‘戰士,而課文結尾時卻成了‘壯士?”抓住這一問題,教師順勢而導,引導學生感悟五壯士為革命事業獻身的精神,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再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時,學生圍繞中心句提問“為什么小興安嶺是一座巨大的寶庫,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
3. 抓寫法質疑。學習文章要從兩方面入手:“文章寫什么”“文章怎樣寫”。如:《軍神》這篇課文的寫作特點是通過語言神態,描寫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并將正面描寫與側面襯托相結合,用于表現主人公的精神品質。而問題“文章的主人公是劉伯承,但為什么課文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了沃克醫生?”的提出,準確地抓住了側面襯托這一寫法,凸顯了劉伯承擁有鋼鐵般的意志和堅強不屈的精神品質,令人敬佩。
4. 抓課文“留白”處質疑。很多文章常有“言盡而意無窮”的留白處,這是作者獨具匠心的藝術空白,抓住這些“留白”質疑,往往能激發思維、馳騁想象。如:教學《陶罐與鐵罐》的結尾處時,學生質疑“許多年后,為什么連鐵罐的影子也找不到了,它去哪兒了?”。再如:學習《老人與海鷗》課文結尾處時,學生針對省略號單獨成一段質疑“為什么這里省略號單獨成段,省略了什么?”
5. 抓課文插圖質疑。課文插圖被譽為“語文教材的第二語言”,有效的使用插圖,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理解、觀察、想象、表達等各種能力。如:在教學課文《七顆鉆石》時,學生在感悟文本后,看課文插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為什么課文插圖中,罐子里的水會向空中流去了呢?”我順勢引導:“《七顆鉆石》是一篇童話故事,想象大膽而豐富是童話的特點之一。本文不僅在語言上充滿了濃濃的童話色彩,課文插圖也運用了夸張的手法,讓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童話氣息。”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抓住契機告訴學生寫童話時要突出它的特點。
三、 培養習慣是目的
習慣是在某個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逐步形成的相對穩定、自動化的行為傾向和方式。
1. 養成學習中多問的習慣。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倡導他們課堂中積極動腦,大膽質疑,是培養質疑問難習慣的做法之一。除此之外,還要將問的習慣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1) 課前預習,自覺質疑。學生自學,除一般的預習任務外,鼓勵學生多提問,養成“不提問題不讀書”“讀書必發問”的好習慣,把不能解決的問題記下來,課堂提問解決。
(2) 學后反思,深化質疑。學習完課文后,學生整合全篇課文內容,再聯系實際又會產生新的疑問,學生此時質疑,是對課文內容的反思深化,應鼓勵學生學完課文后積極質疑。
2. 養成生活中多問的習慣。鼓勵學生多看多思多問,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時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問題收集本,將生活中隨時隨地產生的問題記錄下來,并查閱資料自己解決。利用每周班隊會時間,班內展示評比,并給予一定的獎勵。
“疑”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質疑問難,作為一種教學方法,運用得好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燃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在閱讀中從無疑到有疑,再從有疑到無疑,就是閱讀和思維能力提高的過程。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善于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而且要善于誘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作者簡介:
何艷,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新民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