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文本的細節(jié)內容為起點,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聽說訓練,令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高。教師要根據(jù)文本內容給學生提出各種問題,讓學生學會有邏輯性地回答問題,令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縝密;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聽出弦外之音,了解內涵;教師要組織學生整理思緒,在表達時歸納重點內容。
關鍵詞:細節(jié);聽說能力;初中語文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促使學生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教育家葉圣陶也強調在語文教學中要聽說讀寫并重。初中教師在教學中不妨在學生閱讀文本的同時,立足文本的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聽說方面的練習,令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特點展開單項訓練,令學生思維變得更加靈活。
一、 講究邏輯,縝密思維
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文本的內容向學生提出各種問題,運用啟發(fā)式的提問法,讓學生在訓練聽說能力的同時也深入閱讀課文。然而不少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缺乏完善的思考,往往回答得不得要領。針對這個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仔細思考問題,注意問題中的邏輯性,在回答前先整理好思路,然后有條理地回答問題。
在學習《社戲》時,教師圍繞文本內容給學生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圍繞文本的內容展開思考。這些問題包括:“‘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和雙喜、阿發(fā)等相比,有什么不同之處?雙喜具有怎樣的特點?如何看待孩子們偷豆子的問題?六一公公為何最后不責備孩子們偷豆子?六一公公的性格具有怎樣的特點?作者為何詳細地描寫了去看社戲一路上發(fā)生的內容?社戲到底好看嗎?對于‘我來說,為何這次看社戲的過程會給‘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若學生能分析這些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便能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雖然雜,但是卻并不亂,主要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要讓學生分析《社戲》中的主要人物,思考其行為的合理性;而另一部分則是圍繞文本的內容和情節(jié),讓學生分析為何“我”對社戲情有獨鐘。如果學生在明白了這些后,在嘗試表達時就會有的放矢。學生可以整理好自己的思路,有條理地說出自己閱讀文本后的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不僅要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訓練學生聽說能力的同時,教師也要指導學生學會有邏輯性地思考,令學生善思善言,這樣才能聽得更準確,說得更完整。
二、 聽音辨調,理解內涵
聽音辨調指的是在傾聽他人言語的同時掌握對方的語音語調,嘗試從中聽出弦外之音。教師可以將文本中的細節(jié)內容作為范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點。教師可以選擇課本中經(jīng)典的對話細節(jié),讓學生嘗試用各種語調誦讀出來,其他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嘗試分辨語調不同是否會產(chǎn)生不同的涵義。
《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不少經(jīng)典的對話,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將其找出來,進行分角色誦讀,然后則可以在誦讀后嘗試說出自己能否從中感受到作者想表達的真正含義。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分析其中一家人決定吃牡蠣時的對話,母親同意給孩子們買牡蠣,但是卻不給“我”買,理由是不能讓男孩子被寵壞,同時母親自己也不吃,因為怕對身體不好。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各種語調誦讀這些部分,并揣摩母親當時懷著怎樣的心態(tài)訴說。學生在深刻品味后發(fā)現(xiàn),這些其實都是母親提出的借口。母親不想花太多的錢買牡蠣,但是又怕被人嘲笑自己窮,因此便挖空心思想出了一些像“上等人”的理由,如鍛煉孩子的品德,對身體不好等。這樣母親便有了心安理得的感覺,敢于大聲地說出自己不想多買牡蠣的想法,因為母親認為自己的決定符合一個上等人的行為準則。在誦讀并嘗試表達的過程中,學生深刻體會到了其中的言外之意。
除了可以讓學生傾聽課文中的內容外,教師還可以摘取課外經(jīng)典文本中的片段,又或者給學生播放優(yōu)秀影視劇作品中的片段,讓學生在傾聽后嘗試說出對話者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是什么。如有需要,也可以讓學生嘗試復述聽到的內容,并在復述時加入自己的理解。
三、 理緒組合,歸納要點
學者方志權在研究如何展開語文聽說訓練時指出,教師可以從“讀”入手,逐步過渡到“說”,安排學生進行一些和描述、說明有關的訓練,又或者安排學生圍繞文本的內容展開鑒賞和評價,這樣能培養(yǎng)學生語言的準確性和邏輯性。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傾聽他人的表達后整理頭緒,從中歸納出要點。
《范進中舉》一文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刻畫了范進中舉前后的形象,其中不少人物形象都體現(xiàn)出動作夸張、表情復雜等特點,形象地展現(xiàn)了趨炎附勢、熱衷功名之人的形象。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分析作者采用何種方法描寫人物形象,嘗試用列表格等方式整理出人物形象的前后變化。此后,教師則要讓學生嘗試總結出自己的看法,并總結出結論,分析《范進中舉》一文如何刻畫人物。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各抒己見,談了自己的感悟。如有學生認為作者擅長寫心理描寫,對胡屠戶的心理變化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還有學生認為作者擅長寫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教師讓學生在傾聽他人的想法后嘗試進行整理,然后從中歸納出文章的行文特點。如有學生嘗試表達自己總結后的內容:“《范進中舉》運用了強烈的對比達到了諷刺的效果。在展現(xiàn)細節(jié)時十分逼真生動,其細節(jié)描寫也同樣具有諷刺性。”
這樣的訓練既要求學生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看法,也要求學生懂得如何傾聽他人的建議,從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因此是一個很全面有效的訓練方法。
未來社會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傾聽和表達能力,這是學生人際交往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展開聽說方面的訓練,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學會如何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成為能適應未來需要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方志權.開展好聽說訓練,進一步培養(yǎng)語文能力[J].科教導刊,2011(2).
[2]郭月霞.初中語文教學的聽說訓練思路構建初探[J].華夏教師,2017(7).
作者簡介:
胡開元,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民勤縣第六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