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觀人類社會發展狀況,教育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所在,而衡量一個國家教育水平的綜合指標,就是義務教育。如果義務教育實施不到位,將會直接影響到國家經濟、政治。而在我國一些偏遠山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同時經濟水平落后,因此十二年義務教育的實施存在一定的難度。本文在對偏遠山區實施十二年義務教育重要意義進行了闡述,并在此基礎上,剖析偏遠山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偏遠山區;十二年義務教育;意義;問題
在我國不斷改革和逐步深化教育制度背景下,對于基礎教育,黨和各級政府給予高度重視,優先發展義務教育,增強對義務教育的投資。在偏遠山區實施十二年義務教育,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所以,黨和政府需要將政策和資金投入到偏遠山區教育中,旨在促進義務辦學條件的改善。
一、 偏遠山區實施十二年義務教育的意義
對于偏遠山區發展而言,實施十二年義務義教育屬于前提和基礎,黨和政府對其給予極大重視。早在1985年開始,在部分偏遠山區就開始實施“三包”政策和義務教育。在黨和國家支持和督促下,從某種程度上提高了偏遠山區學生入學率,“普九”任務基本被完成,但十二年義務教育的問題依然存在。有些學生不到學校上課,普遍存在著輟學現象。因為未能很好地執行國家規定的教育目標,則必然會增加文盲率,而成為偏遠山區地方可持續發展的阻礙因素。綜觀逃學和輟學學生現實情況,多數為貧困家庭學生,學生越是處于偏遠地區,就越會存在較大逃學數量、很高的逃學頻率。尤其在中學階段,學生存在較為嚴重的輟學狀況,一般情況下,有的小學畢業后,初中就不想讀了。究其原因,一是學生自覺性弱,學習感覺枯燥乏味,從而失去興趣,所以成績差;二是缺乏教學硬件資源,加上教學質量因素,學生喪失學習信心;三是師資隊伍不足,對教育教學影響嚴重;四是學生在當地社會不良風氣影響下,形成較低的學生道德水平,具有較重的叛逆心理;五是家長思想觀念落后,沒有認識到孩子的學習與其未來的關系,不能結合學校教育理念考慮孩子的未來??傮w來看,自偏遠山區目前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學生上學難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而對偏遠地區學生實施十二年義務教育,對于增強普及基礎教育,增加人才的綜合素質,實現我國人才強國的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二、 偏遠山區實施十二年義務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教育投入少,辦學條件差
就偏遠山區十二年義務辦學問題而言,歸根結底就是政府投入辦學經費多少的問題。雖然黨和國家政府對偏遠山區義務辦學給予大力支持,并制定相關法律制度給予保障,使其辦學條件一定程度得到改進,但相比于城市的學校而言,偏遠山區教育教學條件和設備落后性明顯,差距還是極為明顯的。也就是說其他城市學生享受到的學習條件,偏遠山區的學生是享受不到的。甚至面臨著“開得了學,而辦不好學”的局面。政府沒有充足的經費,會影響到偏遠山區十二年義務教育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影響到教育教學質量。致使有些學生家長不滿意學校教育,進而選擇子女擇?;蚪枳x的方式,還有些孩子上了民辦學校,究其原因是有些地方沒有很好的實施黨和政府的義務教育的相關規定。
2. 師資總體素質不高,隊伍不穩
在偏遠山區十二年教育中,教師隊伍不穩的問題極為突出。受政府沒有均衡投資的影響,致使在偏遠山區一些地方,缺失十二年義務辦學條件,教師的收入比較低,與自己的勞動付出不成比例,出現教師隊伍涌向城市效益較好的學校,導致一些學校老師嚴重匱乏,存在教師老齡化問題,這種狀況在偏僻山區學校尤其突出,致使原本具有較薄弱義務教育基礎地方更是雪上加霜。
3. 山區學生交通安全問題
調整學校布局,應注重基于對偏遠山區固有教育資源更好利用,促進辦學條件提高。鑒于此,對于偏遠山區學生而言,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上學交通安全問題。住在偏僻山區的孩子要想上學一天要走很長一段路,山區具有極為危險的地理環境,交通不方便,極大地威脅到學生安全。由于交通不便的山區很多,針對這種情況,黨和國家對這樣的孩子實行寄宿制。
三、 改進偏遠山區十二年義務教育的有效途徑
1. 改革偏遠山區十二年教育的投入體制
首先,以偏遠山區地方基礎教育為針對對象,國家應制定完善的義務教育法規,政府應加大對十二年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明確有關的獎懲條例,依據地方農牧民和城市人民人均收入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義務教育經費標準制。其次,建立的經費撥款制度,首先應落實義務教育撥款,完善有關程序,將工作重點放在十二年義務鄉鎮學校投入上,側重解決經濟落后地區教育危機。最后,加大對偏遠山區教育資金的投入力度,對教師工資提供保障,確保偏遠山區實施義務教育的經費。
2. 加強教師隊伍管理和建設
綜觀偏遠山區教師隊伍不穩定的問題,對此黨和政府應承擔職責,縮小城鄉義務教育差距,為平衡發展義務教育發揮推動作用,有效管理師資隊伍,積極平衡配置區域資源。提高教師思想道德素質和教師自我修養能力,使教師能為偏遠山區的義務教育盡職盡責。
3.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學生流失
創造好教學條件是偏遠山區十二年義務的著力點。學校在管理上一定要注重與時俱進,改善教學設備,所制定的體制跟上時代的腳步,注重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動力。盡力對教學設備進行優化,使所開設的課程能夠與實際貼近,目的就是讓學生特長充分發揮出來,為實現個人更好的成長奠定扎實基礎。
總之,黨和政府當務之急就是深入了解偏遠山區實現十二年義務教育的可行性,把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在偏遠山區,提升人民群眾對十二年義務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程度,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法,為促進偏遠地區教育的健康持續發展發揮出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梁永豐.教師資源配置的市場機制[J].教育與經濟,1995,(01).
[2]張繼遠.優化城鄉教師資源配置的探索——以成都試驗區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7,(01).
[3]李瑩瑩,張哲華,畢紫悅,李樂樂.關于城鄉教師資源配置的探究[J].商場現代化,2010,(08).
[4]方奇敏,熊才平.舟山市教師資源配置非均衡發展:現狀、對策與實證[J].中國電化教育,2006,(12).
作者簡介:
吳小梅,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廣西防城港市上思縣上思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