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物理作為一門概念性強且理論抽象的學科,常有眾多學生反應此學科學習難度系數較高,加上教師多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對知識點進行一味地灌輸,降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不利于其物理概念的有效理解,促使學生物理綜合素質水平總是得不到有效提高,降低其學習信心。故教師應當在新課標教育背景下轉化其教學理念,針對物理概念源于生活的學科性質來優化其教學模式,借助生活實際現象來指導學生自主進行物理概念推理,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能力,還有利于提高其物理學習信心,對達到課堂教學高效率的最終目的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本文筆者現針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問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現象來展開物理教學設計,為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出一己之見。
關鍵詞:高中物理;生活聯系;教學
有著名學者說過,學習源于生活,而物理同樣也不例外,且其學科教育目的在于如何幫助學生調動其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和對生活的探究性,對鍛煉其科學思維邏輯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以我國現今教育發展現狀來看,教育學家針對高中物理教育均是主張教師聯系社會生活實際現象來進行教學設計,以生活現象為前提來指導學生進行物理概念推斷,并利用其自身思維空間的想象能力來領悟世界萬物的個中奧妙,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物理性思維,還有利于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對提高學生物理綜合素質水平能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并與現下教育所倡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理念相符。因此教師通過引導生活代入物理課堂教學中來作以教學設計,是現下流行的教學趨勢。
一、 聯系現實生活,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以現今新課標教學理念來看,均是主張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課堂首要教學目的,是促進教師課堂教學流程得以有序展開的有效措施,故教師在開展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活動時需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點及心理特點,選取其周邊的生活素材來進行教學設計,以調動學生課堂氛圍的活躍性,對提升其課堂學習的集中性和參與性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從而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教師在進行《力》一章節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課前可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來設置相關問題:“同學們,你們生活中會涉及力學問題的運動現象有哪些?”此時,學生會根據其生活實際議論紛紛,如打籃球涉及的力、走路時抬腿形成的力、把物體舉起來產生的力學等,后教師繼續提問,上述物理情境中你們有發現什么共同點嗎?然后學生再根據自身所具備的生活經驗來分析上述物理現象,最后鼓勵學生講述自身對力概念的認知,并在教師點撥下自主驗證出物理概念觀點。此類結合物理概念來設計出與學生實際生活貼切的問題的教學措施,不僅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還有利于培養其物理學習興趣,對彰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和促使教師教學步驟的有序展開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
二、 借助生活經驗,提升物理教材的活化性
教師在開展物理課堂教學活動時,應當充分利用教材中理論知識點內容來提升教材的活化性,并結合學生生活經驗來行物理生活情境建設,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對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集中性和散發其物理思維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因此,筆者認為教師需轉化其教學模式,不能一味地依賴教材中的純理論內容來進行教學設計,需花上一定的心思來選擇與學生生活實際情況大體相符的教材內容作以情境建設前提,確保課本中物理知識的抽象化能夠更為直觀地展現在課堂中,以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和物理概念理解能力,對達到教師物理課堂教學目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教師提升物理教材中的活化性來運用于學生課堂情境建設中,是學生課堂教學流程中的重要環節。
例如,在講解《曲線運動》一章節內容時,教師可結合學生日常中較為常見的生活情境來引入課程,并進行適當提點,如運動員投籃過程中的運動途徑就是曲線運動,鐵餅投擲也不例外,盤山公路上的行人車輛也是曲線運動。此時在教師點撥下會提高學生的課堂集中性,并加以思考其身邊同為曲線運動的生活情景,同時會自主探索出其中所蘊含的物理概念,在此基礎上引出章節課程,并在教師詳細講解曲線運動特點和其中道理的前提下,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有利于提升其物理概念的理解能力,對幫助教師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得以進一步提升具有積極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 引入生活疑問,增強學生實踐體驗
眾所周知的是,物理教材中除去固定式的理論知識點,還伴隨有大量的實驗課程,便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來進行概念推斷,因此,教師在開展物理課堂教學活動時,除去講解教材中現成的物理原理和概念,還需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提高其物理綜合素質水平的關鍵所在。故筆者認為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生活中常見問題和現象來設置實驗場景課程,通過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獲取物理知識,并在其實驗過程中結合物理概念對其進行適當點撥,以協助學生在實踐體驗中領悟物理概念,對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活躍課堂氛圍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
比如,在講解《牛頓第一定律》這一章節內容時,由于此類知識點抽象程度較高,故教師只是一味地分析其中概念理論,大部分學生就會存在一知半解的狀態,因此教師可采用實驗方法來展開教學活動,以提升學生對物理概念定義的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因此,教師課前可準備一些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實驗器材,如光滑木板、棉布、毛巾、尺子、一個木板和書構成的斜坡形狀以及一臺小玩具車,此類器材有利于提高學生操作的簡易度,且實驗教學有利于進一步幫助學生提高其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
四、 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問題,筆者認為教師需借助學生生活經驗為前提來進行教學設計,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物理,在物理中感悟生活,并通過靈活運用實驗教學、生活情景建設等方法來優化教師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還有助于提升其物理綜合素質水平,同時彰顯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對增強教師課堂教學高效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望采納。
參考文獻:
[1]楊驍.讓生活走進高中物理課堂[J].科普童話,2017(02):19.
[2]任磊.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構建策略[J].教書育人,2013(28):47.
[3]姜慶榮,徐艷.基于“情境創設”的物理教學實踐探索——以“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的教學為例[J].物理通報,2015(03):47-49.
[4]朱建榮.讓生活成為物理有效教學的起點[J].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2013(01):56.
作者簡介:
潘雪,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內蒙古錫林浩特市第六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