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的中國畫教學要以充滿趣味性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感受中國畫的筆墨韻味,掌握用筆用墨的技巧,體驗學習過程的快樂。我在教學策略上主要是通過簡化造型,降低難度,增加趣味性以及教學模式的多樣化,突出筆墨訓練這一重點,創設平臺讓學生的才藝得以展示和發展,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喜悅。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充分發揮美育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中國畫;筆墨;興趣;快樂;體驗;教學模式
中國畫教學是小學美術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通過國畫筆墨技法學習和作品欣賞使學生對中國畫這一中國特有的藝術門類的藝術特征有初步的認識與了解,是傳統文化普及與傳承的重要渠道。我在近幾年的小學美術教學中進行中國畫教學方法、模式的探索。經過多年的實踐,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成果,學校形成了濃厚的書畫學習氛圍,學生在各級教育部門、文化部門主辦的展覽和比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書畫特色成了學校的辦學特色,也受到各級教育部門的肯定。我在國畫教學中就“如何培養學生對國畫的興趣”及“如何優化國畫教學效果”所進行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的探究概括地講就是突出“筆情墨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快樂體驗”。具體策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趣味性與多樣性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國畫學習的興趣。
中國畫獨特的表現技法和審美取向對小學生來說是抽象的,是較難以理解和掌握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充滿興趣的“玩”的過程中感受筆情墨趣,消除畏難情緒。
我在國畫教學的入門階段突出:“趣”字當先、“玩”中學。初接觸國畫,要掌握毛筆的用筆方法,線條的輕重、緩急、粗細,中鋒與側鋒;墨色的濃淡干濕焦、潑墨法、積墨法等技法,是比較難的。按照傳統的教學、訓練方法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缺乏興趣并產生畏難情緒。教師要善于巧妙地化難為易。我在教學示范線條畫法時,讓學生把毛筆的筆鋒當成是一只蜘蛛(或蚊子、蝴蝶)在空中跳舞,飛來飛去、轉圈圈:順時針、逆時針;繞過來、繞過去;一會兒快,一會兒慢……學生進入了游戲的情境中,玩著玩著學到了用筆的技法,對國畫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可以使學生保持新鮮感,避免因教學模式的單調而產生枯燥感、厭學情緒。學生認識事物的興趣與熱情是“喜新厭舊”的。所以在教學中即使是同類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也要多樣化,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到教與學的互動中來。比如教學畫寫意蔬果和寫意動物,我就分別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寫意蔬果》一課,先欣賞水果圖片和實物,說說各種水果的形狀和顏色有什么特點?味道各是怎樣的?調動學生的味覺、視覺、生活經驗與想象一同感受,使其產生學習的沖動,然后一起研究如何調出你所喜歡的水果的色彩,怎樣去表現。《寫意動物》一課,則是從欣賞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開始,觀察分析影片中各種動物的表現方法有什么異同點,分別突出了動物的那些主要特征?然后與實際動物的圖片比較,了解、學習畫家用筆墨概括形象的方法。接著再欣賞名家相關作品,從中選一種動物來分析畫法、臨摹、嘗試改變動態或添畫配景,進而看動物圖片嘗試表現、創作。教學方式的設計是以教學內容的特點為依據的,有所側重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是形式與內容的高效統一。
我的課堂教學模式多樣性的另一種嘗試是打破欣賞課與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等不同類型課的獨立性,將其中的兩種或三種課型重新組合、交叉、滲透,既可提高學習的效果,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加深對藝術的理解和感悟,把技法教學與情感教育融于一體。如欣賞課教學,欣賞名家作品的藝術特點時可結合教師的筆墨演示或學生對某一技法的嘗試來更好地體會到作品的藝術特征、畫家高妙的創作技法。或模仿名作的構圖畫個小構圖,把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 簡化造型、降低難度、突出筆墨訓練
國畫的“韻味”從哪里來?形式上主要是筆墨。認識筆墨,掌握用筆用墨的技巧,學會處理筆墨關系,這些就是初學中國畫的主要任務。為了突出筆墨這一重點,我在處理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時有意簡化對造型復雜性和準確性的要求,降低學習難度,把重點放在認識分析筆墨、學習用筆用墨的方面上。這樣處理既符合這一年齡段學生的認知規律,又符合寫意畫的藝術特點。例如教學畫葡萄的葉子,簡化成三筆,重點教學如何調出有濃淡變化的墨,如何用中鋒或側鋒的筆觸畫出“個”字形葉子。又如畫荷花,減少花瓣的數量,注意利用提按勾出有彈性、有粗細變化的線條。簡化造型、降低難度包括簡化構圖關系,以基本的簡要的構圖為主,讓學生學會比較基本的構圖方法。如三角形構圖法、“S”形構圖法,“T”形構圖法等。在臨摹名家作品時,老師幫助學生刪繁就簡,或取其中一部分作為新構圖,只要能抓住作品的藝術特征、學到其中的主要技法就行。
三、 傳統筆墨技法與現代表現形式相結合,傳統繪畫題材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歷代國畫大師給我們留下了大量優秀的國畫作品,其中的表現形式與題材包羅萬象,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學生進行筆墨、構圖等基本功訓練以及鑒賞的極好范本和創作的參考資料。例如現代國畫大師齊白石的寫意花鳥蟲魚作品,筆墨簡練、生動有趣、貼近生活,深受大家喜愛,是小學生學習寫意畫的極好的參考教材。在向傳統學習的同時,也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生活中那些我們感到美的、前人沒畫過的花草蟲魚、生活學習用品、交通工具、生活場景等作為表現的對象,探究它們的畫法,表達我們的感受,創作出具有時代感的作品。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即是要善于在生活中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在表現形式與技法上也要與時俱進,融入新觀念、新材料,并適當借鑒和吸收其他藝術形式,敢于創新。清代畫家石濤就曾說過“筆墨當隨時代”,更何況今天的我們!教學中以傳統筆墨技法和傳統題材的學習為主,適當穿插寫生課程和探究性課程。寫生課程既有室內的事物觀察寫生,又有室外寫生,以及課外對自己身邊的對象進行寫生表現。探究性課程包括構圖、技法、綜合材料、表現形式、主題創作等內容。例如,我在六年級上了一課自己設計的探究性主題創作課《太空之旅》,先充分發揮各自的想象力,確定表現內容,但是怎么用國畫筆墨去表現呢?師生一起嘗試宇宙飛船、飛碟、星球、外星人……的畫法,甚至采用了礬水、膠水、蠟筆等材料做特殊效果,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課堂效果很好。通過寫生、探究、創作等形式的學習,可以深化對傳統筆墨、構圖等表現方法的理解和鞏固,又能培養觀察力、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藝術潛能,提高學習興趣。
四、 為學生搭建、創設才藝展示平臺,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
“成就感”對學生來說既是對自己付出的努力的一種肯定,又是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它能提升學生的自信心,給學習生活帶來快樂的體驗。所以,教師要善于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搭建展示才藝、學習成果的平臺,給他們體驗成功的機會。我從多年的教學經驗中總結出以下幾種方式:
(一) 課堂上的優秀作業展示。這里的“優秀作業”是相對的,它可能只是作業中的哪個部分畫的比較好,比如用筆、構圖、墨韻不錯,或者有新意,有時只是比原來有所進步,老師把它拿出來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展示,對被表揚的學生就是莫大的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教室里設置一個學生作品展示欄,及時展示學生的優秀作品。也可以把黑板當做臨時的展板。
(二) 舉辦班級畫展。收集學生平時優秀作業或布置學生創作某個主題的作品,盡量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并可邀請其他班的學生來欣賞、交流。
(三) 舉辦校性書畫現場賽或書畫作品展。利用元旦、國慶、“六一”等主要節日舉辦全校學生書畫現場賽或師生書畫展,營造一個全校性的文化氛圍,讓有書畫特長的學生有展示的平臺,讓全體同學有學習、欣賞的機會。
(四) 組織、指導、推選書畫水平較高的學生和作品參加各級教育部門舉辦的書畫比賽和展覽。
由于中國畫教學的特殊性,我在教學中把它作為一個探索課程,經過多年努力,逐漸成為我校的特色課程。教無定法,國畫教學的方法、模式的探究需要更多的實踐和理論來充實和完善,需要更多的教師參與到教學研究與交流中來,我們要做的工作還很多,需要專家和同仁的建議和指導。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連元耳,福建省龍海市,福建省龍海市紫泥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