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媒體多任務行為會造成“分心”現象,因此研究者認為它可能會在認知控制、學業表現和社會情感功能三個方面給大學生造成消極影響。但總體來說,媒體多任務行為對這三個方面的消極影響很小。未來的研究需要更多關注如何利用媒體多任務行為增強大學生的認知控制能力,提高學習效率,促進社會情感功能。
關鍵詞:媒體多任務;大學生;認知控制;學業表現;社會情感功能
一、 媒體多任務行為的概念及其測量
隨著移動媒體技術的興起,青少年可以獲得的媒體數量急劇增加。這些媒體的持續可用性導致了媒體多任務行為(media multitasking behavior)的不斷增加。媒體多任務行為指同時進行多種活動,或在多個活動之間進行轉換,且其中至少有一項活動涉及媒體使用。由于媒體既包括傳統的信息媒體,如書本、報紙等,也包括移動媒體工具,如手機、計算機、平板電腦等,因此,根據媒體多任務行為中所使用的不同媒體種類,可將媒體多任務行為分為以下三類:一是媒體行為與非媒體行為結合(如,一邊吃飯一邊打電話),二是媒體行為與媒體行為結合(如,一邊上網一邊發短信),三是媒體工具本身平臺上的多種任務行為(一邊瀏覽網頁一邊即時聊天)。
媒體多任務行為的測量以MMI(Media Multitasking Index)來衡量,用媒體使用問卷(Media Use Questionnaire,MUQ)也叫做媒體多任務指數問卷(Media Multitasking Index Questionnaire,MMIQ)來測量。該問卷分為媒體使用情況(每周分別花費在12種媒體上的時間)和媒體多任務情況(當使用某種媒體的時候使用其他媒體的頻率)兩部分。問卷將主流媒體工具(電視、電腦、手機等)分成12類,再分別請被試估算出自己每周使用某種首要媒體的時間以及在使用此媒體時使用其他某一種媒體的頻率,并用“絕大部分時間”(賦值為1)、“有時候”(賦值為0.67)、“很少時間”(賦值為0.33)、“從來不”(賦值為0)來表示。最后用加權平均數對結果進行量化,具體公式如下:
MMI=∑12i=1mi×hihtotal
其中mi即使用第i個媒體的同時使用其他媒體的個數,hi為使用該種媒體所用的周時間(i=1~12)(單位為小時),htotal是使用所有媒體的時間之和,即一周花費在媒體上的總時間。MMI表明在某一特定的小時,同時進行的媒體活動數量。
二、 媒體多任務行為的研究現狀
大學生是使用媒體進行多任務操作的重要群體,但是這樣的生活方式會給他們造成怎樣的影響?近年來,研究者越來越關注由媒體多任務行為帶來的“分心”現象,如大學生本來打開電腦準備查資料,結果卻被有趣的視頻吸引而忘記自己要干什么。目前,關于媒體多任務行為可能給大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領域:(1)大學生的認知控制能力(如能夠注意維持穩定并有效地在任務之間進行轉換);(2)學業成績(如主觀學習效果及課程成績);(3)社會情感功能(如抑郁和焦慮)。現有研究的主要假設是,當大學生經常從事媒體多任務行為,他們就會變得習慣于在各種活動之間進行轉換,最終失去專注于某一項活動的能力。因此,媒體多任務行為會導致大學生調節思想和行為的認知控制能力不足,這也同時解釋了為什么媒體多任務行為會干擾學業表現和社會情感功能。但是目前的研究結果缺乏一致性和有效的理論支撐。因此本文梳理了現有研究結論,整合現有的研究結果,并指出未來研究方向。
三、 媒體多任務行為與認知控制
由于認知資源有限,個體很難同時處理多個任務。目前研究者關于媒體多任務行為對認知控制的影響存在兩種相反的結論。一種觀點認為媒體多任務行為對認知控制存在消極影響,因為經常從事媒體多任務行為會使得他們更容易從當前的主要任務中分心,即“分散注意說”。另一種觀點認為,經常在任務之間進行轉換會提高他們的任務轉換和過濾無關信息的能力,即“訓練注意說”。
綜合目前的研究發現,媒體多任務行為與認知控制是呈負相關的,與“分散注意說”的觀點一致。那些經常從事媒體多任務行為的人可能會失去專注于某一項活動的能力。那些在媒體多任務上得分較高者在濾去無關信息、忽略記憶中的無關信息、任務轉換三種認知任務中的操作表現均顯著差于那些得分較低者,這說明媒體多任務高分者的注意力可能更加渙散,無法適時分配認知資源。如果長期處于多種媒體刺激下,會使得青少年的大腦一直處于激活狀態,這對個體的注意力也有相當的損害。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媒體多任務行為與一些認知控制過程無關,如研究未發現媒體多任務行為與任務轉換和工作記憶能力間存在關系。
四、 媒體多任務行為與學業表現
多數研究發現,大學生的媒體多任務行為與學業表現(具體表現在學術成果、學習態度和行為以及主觀學習效果三個方面)呈負相關。實證研究和問卷調查研究都證實了這一消極影響。
為什么學生不能專心完成學習任務之后再進行媒體活動,而是在學習任務與其他媒體活動之間頻繁地轉換?造成這一結果的可能原因有兩種:(1)媒體多任務行為會取代原本應該花在學業活動上的時間;(2)在學習活動中使用媒體限制了本應用于學習活動的信息處理能力。此外,有研究者發現,任務難度影響學習者的媒體多任務行為,如果當前任務過于困難,被試會更多地轉換到其他任務。不過目前的研究還未證實導致上述結果的根本機制,因此還不能說哪種解釋最有效。
五、 媒體多任務行為與社會情感功能
相對來說,關于媒體多任務行為對大學生的社會情感功能的影響研究較少,但這些少量研究仍舊表明,媒體多任務行為與社會情感功能呈負相關。雖然媒體的多元性和便捷性使得當代大學生能夠方便地通過網絡開展溝通與交流,但是這種溝通方式反而增加了大學生的社交焦慮。Time雜志在2006年對青少年媒體多任務現象進行了一次調查研究:認為家庭生活中多種多樣的媒體工具尤其是計算機的普及剝奪了青少年與家人的互動和交往時間,沉浸在媒體任務中的個體往往無法同時注意到現實生活中的事件。此外,經常進行媒體多任務行為的大學生幸福感水平較低,甚至會有睡眠問題。如,在控制了個人特質和媒體使用總量之后,媒體多任務與大學生社交焦慮和負性情緒仍然呈正相關。endprint
雖然目前還不清楚造成這種消極影響的潛在機制和理論基礎,但媒體多任務行為可能通過減弱認知控制、打斷和取代面對面交流的方式對社會情感功能產生干擾作用。
六、 未來研究方向
綜上,通過整合現有研究發現,媒體多任務行為對認知控制、學業表現和社會情感功能確實存在消極影響,但這種消極影響的程度很小。如,有研究發現在不同學習任務難度下,學習者元認知水平的高低會對與學習無關的媒體多任務行為有影響。具體來說,在困難任務下,元認知水平越高,學生會更少地進行與學習無關的媒體多任務行為;在簡單任務下,學生的元認知水平不會影響與學習無關的媒體多任務行為。
可見,不能絕對地說媒體多任務行為會對大學生的認知控制、學業表現和社會情感功能造成了消極影響,也不能單純地關注大學生是否進行了媒體多任務行為,而應該更多地考慮學生是出于怎樣的目的、使用媒體做了什么,如何激發并維持學生的媒體多任務行為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如何使學生將注意力更加集中于當前的學習任務中,并合理地進行任務轉換,避免媒體多任務行為對大學生的認知、學習等造成消極影響。
總之,開展大學生媒體多任務行為研究有助于建立系統的媒體使用形式體系,并針對當代大學生的媒體使用現狀制定適宜的使用策略,將對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教學工作產生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劉晨,孔繁昌,周宗奎.從一心一意到三心二意:青少年的媒體多任務行為[J].心理科學,2014,37(5).
[2]范宜平,龔少英,王義瑋,王禎.學習情境下大學生媒體多任務行為的質性研究[J].心理學進展,2016,6(8):914-922.
[3]范宜平,龔少英,王義瑋,王禎.學習任務、學習者元認知對大學生媒體多任務行為的影響[J].心理學進展,2017,7(7):895-902.
[4]苑新群.大學生媒體多任務與心理健康的關系[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4.
[5]王義瑋.學習情境下大學生媒體多任務行為的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6]楊曉輝,朱莉琪.大學生的媒體多任務操作與個性及不良情緒[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4,28(4):277-282.
作者簡介:肖倩,河南省新鄉市,河南科技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