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是人類的智慧,是獨立思考著的精神。”教育領域,同樣需要有智慧的教育。本文結合中職學校的語文課堂,從教育理念、工具方法、學生管理三個方面分析了踐行“有智慧的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教育智慧;多元解讀;映照現實;互聯網+;“大語文”;課堂管理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是人類的智慧,是獨立思考著的精神。”教育領域,同樣需要有智慧的教育。照本宣科,是沒有市場的;因循守舊,是不受歡迎的。職業學校教師踐行“有智慧的教育”這一理念,既是職業和時代的要求,也是教師成長應有的內涵。本文從教育理念、工具方法、學生管理方面談談對于這一問題的認識和實踐。
一、 多元解讀,映照現實,拓展課堂容量
關于莫泊桑的《項鏈》教學,在整體把握小說情節,明確主人公瑪蒂爾德性格的“虛榮”弱點是導致其命運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后,我提出問題:“我看瑪蒂爾德其人”,讓學生結合現實,結合生活實踐,研讀文本,提出對人物的見解。
設計意圖:淡化階級分析,避免對人物大而空的批判——虛榮的太可惡之類,著重引導學生從人性的角度,分析人物,發掘人物性格中的閃光點。而實際課堂呈現也是可喜的,學生給出了有理有據的評價:誠實守信——按照約定還回項鏈,即使自己為之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堅強勤勞——扛住壓力,十年還債;純潔高尚——沒有懷疑朋友項鏈的真偽,而只是遵守約定;熱愛生活——前期有過于虛榮之嫌,而十年之后則成為了腳踏實地的勞動者。還有學生認為瑪蒂爾德夫婦堪稱模范夫妻的楷模,他們的選擇和行為體現了可貴的人間真情:在因買真的項鏈而導致了巨額債務的沉重災難下,夫妻二人不離不棄,相濡以沫,一起度過人生路途中十年的漫長低谷。也有學生聯系現實生活中的愛情婚姻方面的一些現象,提出不同的看法,實際上,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重,有共識,也有爭議,在交流與辯論中,尋找人物的閃光點,激發生命的正能量。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本是固定的,解讀是多元的。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人生閱歷,讓人們對同一文本有著不同側重的解讀,觸動人們內心的可能會是不同的細節。有人說,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而只有和自身與現實產生密切關聯的文本才是活的文本,才會成為構筑人們精神品格的血肉骨骼。所以,建立文本與現實的關聯,引領學生思維的活躍,多元解讀,映照現實,不失為一個拓展課堂容量,錘煉學生思維的有效嘗試。
二、 互聯網+時代的“大語文”實踐
關于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吳冠中的《畫里陰晴》教學,記得剛接觸本課時,有些為難。因為自己缺乏美術方面的專業素養,學生也是如此。作為美術門外漢,我總覺得教此文有些底氣不足,不過也只能立足現實,考慮怎樣讓課上得通俗一些,有趣一些,使學生也讓自己得到一些藝術的熏陶。
好在有網絡時代的便利,上課之初,先展示了網絡上搜索、整理的一系列的吳冠中先生的多張不同風格的畫作,使學生對藝術家的作品有一些較為直觀的認知,而不再是那么的神秘莫測、陽春白雪,少了畏難的情緒,多了探究文章的熱情。相比于曾經的按部就班分析文章,這一課堂設計的效果是比較明顯的。
在整體把握文章之后,出示問題:“如果讓你以‘踏花歸來馬蹄香為題,設計一幅圖畫,你將怎樣設計?用語言把你的構思表達出來。”著名典故在這里的運用,打通了文學與美術的界限,激發了學生參與的興趣,在訓練語言表達的同時,也對學生有著美的陶冶。交流后,出示網絡搜索的相關圖片,讓學生再次談談優點與不足。偶爾,有學生知道這個典故,那么還有“深山藏古寺”、“十里蛙聲出山泉”等備選題目。
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該環節通常都會掀起一個課堂的“小高潮”。
語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尤其在如今互聯網+的時代。語文教學更是如虎添翼,多了一雙展翅翱翔于數字化時代的矯健翅膀。運用網絡資源進行教育教學已經成為教師的常態。科學與藝術可以打通,邏輯與直覺可以融合。探索原本陌生的領域,加長職業素養的短板,踐行“大語文”的教育理念,體現語文學科豐富多彩的特質,促成學生精神境界的崇高與豐富。
三、 一次有效的課堂管理
一次印象深刻的男生班的課。那是一次連堂課。第一節在班里上課,第二節在閱覽室。
第一節課,課堂狀況頻出,有學生旁若無人,大搖大擺,視上課教師如不見走出教室。第二節在閱覽室,上課不久,發現一個學生兩張椅子往一塊一并,躺下悠哉游哉。下面是當時的課堂實錄:
我走到這個學生的旁邊,什么也沒有說,只是看著他。他沒有動。我心平氣和、慢慢悠悠地說:“你打算繼續躺下去嗎?”
“怎么了?”該男生呲牙一笑,反問道。
“你現在有兩個選擇。”我說。
“什么選擇?”他問。
“一個是馬上坐起來,一個是現在我打電話給你們班主任。”任課教師只有課堂上的有限管理權,班主任則有著全面的管理權,諸如讓叫家長之類。
“有沒有別的選擇?”他有些動搖了。
“沒有。”我溫和而堅定。
這個學生一骨碌爬了起來,比我預想的要反應迅速。
那次課之后的時間,課堂秩序有了較大的改觀。應該是老師的態度起到了一個重要的作用。課堂應對借鑒了美國簡·尼爾森正面管教的方法,以解決問題為目標,不摻雜太多的個人情緒,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
在這個發展迅速、各種思想觀念層出不窮而蕪雜的年代,職校學生的思想狀況是復雜多樣的。在應對不良課堂狀況的時候,需要教師具有更多的冷靜與理性。學生處在易沖動的年齡,在受到直接批評或負面評價時,可能會選擇“尋求權力”或“報復”的方式來應對,這樣就容易把問題擴大化進而更多的影響了課堂進程。即使表面上問題解決了,學生也往往是口服而心不服。抱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少講道理(他們聽到的道理或者自以為懂得的道理已經夠多了),多解決實際問題,不失為一個較有成效的做法。畢竟,“畢其功于一役”、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的想法是不現實的,要對學生的一點一滴的進步有一個現實而長久的預期,教育本就是細水長流的重在積累的過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育教學工作是有意義的,也是瑣碎的,需要教師有著不斷追求進步的精神與長久的耐心。映照現實,做有智慧的教師,踐行有智慧的教育,致力于學生的長久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美)簡·尼爾森著,玉冰譯.正面管教[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李廣莉,河南省新鄭市,新鄭市中等專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