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社會大學生普遍存在心理壓力較大,抗壓能力較弱的心理問題。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及國家人才培養,都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應當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加以重視。本文就引進積極心理學對我國大學生存在的相關心理問題加以探討,并找出相對應的解決措施,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能力,幫助大學生實現健康發展。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一、 引言
積極心理學思潮起源于二十世紀末期。主張用積極正面的心態看待各類心理現象。主張以正面的角度,挖掘人類的優良品質,從而激發出人類的潛在力量。以此進一步推動整個人類和社會的發展。積極心理學為傳統心理學研究,打開了新思路,開拓了新視野。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的各個心理研究層面。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已經成為當今高校所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不斷完善高校體制的需要,也是推動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 我國當前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擁有更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及較強的心理素質。幫助大學生能良好適應大學生活,并擁有較強的心理素質,克服在生活學習中所可能面臨的一系列挫折及問題。
1. 課程體系缺失
在我國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之時,還不具有較為完善的教育體系加以支撐。部分高校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上,并沒有落實到課程教學上。這就造成高校學生沒有接受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會,導致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嚴重缺乏了解。更談不上在生活學習中,加以運用。
2. 教育過于表面
由于我國長期的教育模式影響,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常常給予學生過多的理論知識,而對具體實踐的相關教育還比較缺失。這就導致對大學生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只停留在較為表面的理論層次,不能使大學生將所學知靈活掌握,并熟練加以運用。
3. 重視程度不夠
除此之外,高校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還存在著重視不足的問題。高校領導者沒有深刻認識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對社會的積極作用。這也導致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素質健康教育的效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4. 單方面力量薄弱
對大學生實行心理素質健康教育是一項較為重大的社會課題。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多方面的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將此課題做好。在實際操作中,對大學生實施心理健康素質教育往往是由高校單方面進行。由于缺乏社會和家庭的重要支撐,往往造成教學效果甚微,不能對大學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部分高校雖然已經認識到這一問題,但由于缺乏正規的指導及實踐經驗。造成高校不能及時采取正確措施來改正當前局面。使得高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是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 運用積極心理學解決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實踐
1. 加強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
高校領導者要深刻意識到對學生開展心理素質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采取積極措施為學生進行心理素質健康教育。
由于缺乏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導致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嚴重缺失。因此首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健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根據積極心理學要求,高校應依據大學生的差異特點和相關訴求,保證學生個性得以發展。高校要增加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求教師明確進行教學的目的,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保證教學過程是科學有效的。增加心理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既要關注學生的心理情緒問題,還要關注學生在生活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各類心理問題。如個性化發展需求、人際和諧需求等相關問題。
2. 增加教育力量
學校要聯合社會和家庭的力量,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康問題進行教育。才能讓心理素質教育達到預期的效果,才能讓開展心理素質健康教育的作用得以更大程度的實現。高校應加強學生家庭對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多與學生家長進行交流。讓家長積極參與到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健康教育的活動中來。讓學生家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引導學生家長對學生進行正確有效的心理輔導,通過家庭的力量引領學生擁有正確積極的生活態度。學校還應聯合社會的力量,運用媒體對社會風向的導向作用,營造健康積極的社會氛圍,讓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充滿期待。
3. 重視學生的心理預防
積極心理學強調以正面的角度,挖掘人類的優良品質,從而激發出人類的潛在力量。即通過將人體中的正向潛能激發出來,從而達到心理治療的理想效果。高校要走在學生心理問題發生之前,關注全體學生心理狀態。注重對全體學生的心理問題預防。帶領學生以正向積極的態度進行學習生活。并定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讓學生擁有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達到預防心理問題的目的。將心理問題扼殺在搖籃之中,達到最理想的心理問題治療效果。
四、 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壓力變得越來越大。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通過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存在的相關心理問題進行解決,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對促進學生個人的更好發展及推動國家的整體發展都發揮到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王佳利.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13,(3):138-139.
[2]王承清,崔立中.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12(1):31-34.
[3]童林,李霞.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0,32(10):54-57.
[4]周毅敏.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J].教育與職業,2015,(15):48-49,50.
[5]李頌平.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6,(11):231.
作者簡介:劉桃元,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民族學院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