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的釋疑的能力;拉動師生情感互動,促進師生心靈的溝通,因此小學語文老師要根據教學大綱以及教材內容,依據班情、學情,要精心、巧妙地設置新穎、新奇、新鮮、具有藝術性的問題情境,讓小學生積極、快樂參與問題自主思考和合作討論,實現主體教學,使語文課堂由講堂變學堂,教師變導師,灌輸變討論,積極調動在藝術提問中引導學生思、議、展、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文教學;提問藝術;提高效率
課堂如何設置有效性的提問,是一個趣味性、技巧性、藝術性的問題。俗話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往往能吹皺一池春水,一石激起千層浪。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如果設置的提問具有啟發誘導性、新穎性,要能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學生實現了“我自主,我參與,我思考,我快樂。”從而激活語文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質疑中輕松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使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達到曲徑通幽的目的,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創新性,展現語文教學手段的魅力所在。下面就提問角度,提問的方式,提問技巧,筆者來談談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藝術技巧性,與同仁們共同切磋。
一、 設置的問題情境要有趣味性、技巧性
語文提問教學具有藝術性,技巧性,要能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要有誘導性、啟發性。德國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指出:“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如果提問能引起學生對問題探究興趣,勢必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求知欲望,學生就會樂于參與互動,參與問題探究研討。如果提問有了藝術性,學生有了興趣性,語文課堂就會因學生的參與而精彩,因學生參與思考展示而高效,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總能設計出別出心裁,出其不意,驚艷、驚奇、驚訝的問題情境,能讓學生在問題探究中,放松身心,盡情展示思維,放飛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輕松、快樂、民主、和諧氛圍中得到問題答案。例如,我教授《刻舟求劍》一課時,故事講一個楚國人在船行進的過程中,自己的劍掉進水里,于是他不慌不忙地在船上刻下記號,并且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個地方掉進水里。”等船停下后,開始下去找劍。我是這樣設計提問的,1. 這個楚國人劍掉進水里,為何不慌不忙的?2. 他能撈到劍嗎,然后可能他會說什么話?3. 你認為楚國人錯在哪里呢?4. 你從這個諷刺的寓言里懂得一個什么事理?學生看到展示的提問后,馬上興趣盎然地進行爭論、討論、爭鳴起來,最后學生透徹的理解全文,使學生在愉悅的故事情節中醍醐灌頂,更加對體味語文教學的魅力。
二、 設置提問的藝術性既體現新穎性也要展現實用性
清代學者鄭板橋說:“‘學問二字,需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爾。”說明學和問二者必須兼顧,善于提出疑問才能快速進步。當然提問也要方法和策略,講究新穎度和實效性,反對膚淺的、流于形式、為了提問而提問形式主義,也不要為了熱熱鬧鬧搞一些虛假繁榮的沒有效果的提問;設計的課文的問題提問不要千篇一律,直來直往、單調乏味的提問,例如只會“對不對啊?”“好不好啊?”“怎么樣啊?”“是不是啊?”而提問的方法應該有創新性、手段有啟發性;設置提問還應注意問題的深淺度,凡是學生一看就會,一問就懂的沒有“障礙性”的提問,最好不提問為好;當然了不可提問設計脫離班情、學情,向學生提一些偏題、怪題、難題,導致學生茫然不知所措。設置的問題要有坎,學生思考經過翻轉、好不容易能夠回答正確答案,這樣學生覺得提問有價值,回答上來有成就之感,杜絕老師沒經過學生深入的思考,自問自答,越俎代庖說出答案,這樣的提問沒有絲毫的實用性;提問還應把握好時間觀念,我參加旁聽青年老師公開課,有的老師一直不停的提問,這種泛濫提問嚴重影響了整個課堂流程,打破了課堂教學連續性,對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難點,一定要問,而且要問的透徹,對不該提問的問題堅決不問。例如,我上《龜兔賽跑》時,利用多媒體播放兔子的驕傲、懶散,烏龜的低調、持之以恒的奔跑,當學生看的興高采烈時再提出問題:1. 兔龜賽跑的勝利者為什么是跑得慢的烏龜而不是健跑如飛的兔子?2. 兔龜賽跑說明一個什么道理?我提問的時間恰到好處,難易程度也適中,學生由被動學習變成在問題情境中積極思考問題。教學效果很好,避免了不該提問時亂彈琴,該提問時錯過機會,這就是提問藝術表現。
三、 提問的方法要靈活多變、豐富多彩
要想提問有啟發性,變直為曲,能引人入勝,就需要我們語文老師設計的提問方法要有創新性、趣味性、靈活性、啟發性;進而能因勢利導、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如教《牧童和狼》這個寓言故事,設計提問:1. 課文中牧童有兩次大叫,你能體會出牧童怎樣不同的情感?顯然要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必須認真讀書思考,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2. 這則寓言要求我們小學生怎樣做人呢?這樣使孩子更深層探究本寓言故事的寓意,使孩子們沒有時間思想開小差。我在上《蟬和狐貍》時,運用比較方法設計問題,問題是:《狐貍和烏鴉》里的烏鴉為什么會受騙,而《蟬和狐貍》里的蟬卻沒有受騙?通過提問來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通過學生比較得出烏鴉的蠢笨、蟬的機警、聰明。靈活多變的提問方法不僅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有時甚至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因此,因勢利導、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語文老師精心設計出藝術提問,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使小學語文課堂蓬蓽生輝。
參考文獻:
[1]徐政群.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藝術提問[J].語文天地:小教版,2014(21).
作者簡介:
薛慧,江蘇省宿遷市,江蘇省泗陽縣大興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