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婧
摘 要:基層黨組組織建設是黨的建設的基礎工程,“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抓住黨建引領這個根本,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以服務群眾為紐帶,以健全機制為保障,著力推動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實現良性互動,從而切實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社會治理、推動改革發展的戰斗堡壘。
關鍵詞:黨建;社會治理;組織建設;機制創新
基層黨組織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陣地,也是社會治理創新的組織基礎、領導核心和重要紐帶。各地實踐也表明,“基層黨建強,基層治理就強;基層黨建弱,基層治理就弱。”只有把基層黨組織建設好,才能為基層治理提供堅強保證。
一、當前黨建工作在基層社會治理中面臨的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換,面對利益關系多樣復雜、人民訴求日益增長、矛盾糾紛層出不窮等問題,基層黨建工作面臨諸多新情況、新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基層黨組織建設存在弱化虛化現象
一是黨組織自身認識不到位。實踐中,部分基層黨組織對黨建工作重視不夠,認為黨建工作就是傳達政策會議精神,以經濟發展任務重、基層工作頭緒多、上級考核壓力大等為由忽視自身黨組織建設,從而導致黨建工作流于形式,常以開會或閱讀文件的方式開展黨組織活動,黨組織建設缺乏活力與吸引力。二是黨員群眾對黨組織的依賴程度在減弱。隨著社會治理由“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轉變,原有的階層之間、群體之間、社會組織之間的利益格局被逐漸打破,傳統的以單位為基礎,借助行政和企業組織力量組建黨組織的模式出現解體,黨員分散在各個不同的社會群體,對黨組織的依賴程度在不斷的減弱,客觀上造成了黨組織被虛化弱化的情形。三是黨組織覆蓋面與有效的社會治理不相適應。隨著社會結構從“一元”向“多元”的不斷調整,新興的經濟組織、社會組織、民間團體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而黨組織的建設與覆蓋滯后于各類新型非公組織的發展,在一些非公經濟組織中出現黨建“空白”地帶,即使一些非公經濟組織成立了黨組織,對于黨組織常態化的建設也面臨挑戰,基層黨組織覆蓋不足的情況客觀存在。
(二)黨員參與黨組織建設的主動性不高
一是黨員自身宗旨意識存在淡漠現象。受制于黨員個人的黨性修養和黨組織的管理教育缺失,黨員的身份意識也正在發生“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轉變,個別黨員走入社會后喪失了黨組織的歸屬感,忽視黨員的身份意識和宗旨意識,常以個人工作忙或個人事務無法脫身而怠于履行黨員的權利和義務,不愿意積極主動的參與黨組織建設。二是參與黨員存在老齡化的趨勢。城鄉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人卻越來越少了。實際調研發現,積極主動參與村社治理、黨組織建設的多為賦閑在家的老同志,年輕黨員常以上班工作為由不能參與,黨組織建設缺乏科學的人才機構支撐,導致黨組織活動參與率低、有效性不足、覆蓋面不夠。三是缺乏常態化的參與機制。在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群眾參與機制包括民意收集機制、利益表達機制、民主決策機制等尚未健全,黨員群眾對社會治理關注僅停留在知曉階段,“事不關己不聞不問”的現象時有發生,黨組織活動存在“走過場”的情況。
(三)黨員教育管理缺乏有效的制度約束
一是黨員教育管理受制于行政區域的劃分。在一些村社,黨員的戶籍關系和黨組織關系留在原有村社,但黨員本人長期在外地流動的務工生活,受制于黨員教育管理的權限分割和條塊管理,“隱形黨員”“流動黨員”等情況時有發生,各級黨組織之間的統籌聯動、協同共建機制亟待建立。二是黨員學習教育形式吸引力不強。黨員分散居住在不同的區域,且年齡結構、學歷層次、工作性質等各不相同,而多數黨員的學習教育仍停留在學習會議和文件精神,黨員學習教育形式較為單一、吸引力不強,不能滿足黨員多層次、多元化的需求,導致黨員被動參與多,主動參與少。三是黨員學習教育管理的約束性機制不夠。在一些基層黨組織中,對于無故不參與黨組織學習活動的黨員,黨組織常礙于黨員“情面”而不做相應的紀律處理,造成了黨員學習教育缺乏紀律的剛性約束,黨員學習教育變為在“網上”個人學習等情況。
二、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有效路徑
黨建引領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前提與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則是黨建引領的載體和依托,二者的互動關系決定了基層黨建工作開展必須要立足現有社會治理格局,抓住為人民服務這個根本,在強化組織建設的基層上,推動黨建工作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體制創新,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特征和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從而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向心力”“協作力”“凝聚力”。
(一)強化基層黨建在基層治理中的引領作用
黨的組織建設是黨建工作的重要基礎,并承擔著維系黨在基層社會的政治影響、鞏固黨在基層社會執政根基的政治責任。因此,必須強化黨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龍頭帶領、統籌協調”作用。一是建立適應基層社會治理的黨建組織體系。按照“多級聯動運作、層層壓實責任”的原則,構建市、區、街道、(村)社區黨組織四級聯動機制組織體系、責任體系和制度體系,形成“以上率下、各司其職”的黨建格局,明確各層級黨委的權責配置和責任清單,特別是街道一級事權清單,不得將本級承擔的考核事項轉嫁至(村)社區,為村社一級開展黨建工作的提供保障。二是進一步推進區域化黨建融合發展。為適應“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克服“條塊分割、資源分散、權責不一”等問題,扎實推進社區大黨委、駐區單位結對共建、黨建聯席共建會等制度,鼓勵和引導駐區單位、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協同推進轄區基層黨建工作。搭建基層黨組織網格和基層治理網格“多網合一”平臺,實現基層黨組織設置與社會治理單元的緊密契合,多方位整合調動轄區優勢資源實現有效的社會治理。三是加強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黨組織是開展基層黨建工作的陣地和前提。社會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發展,黨組織的覆蓋領域也得不斷擴大和充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注重從產業工人、青年農民、高知識群體和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中發展黨員”。結合區域非公經濟組織分布情況和黨組織發展需要,因地制宜的設立區域間的黨群服務中心,為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開展注入動力。
(二)構建“協同共治、多方參與”區域化黨建格局
在現有制度框架下提升黨組織整合、協調、吸納能力,更好地凝聚轄區群眾、社會組織、群團黨派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才能形成基層黨建之“協作力”。一是強化基層黨組織隊伍建設。注重發揮以黨組織書記為代表的模范黨員的作用就是尤為關鍵。一方面,要把組織信任、群眾公認的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選出來、用出來、管出來、帶出來,注重黨組織書記群眾工作能力培養和履職能力的考核;另一方面,把也要把黨員能人培養成為黨組織的骨干,把會做群眾工作的能人發展成為黨員,從而提升黨組織的組織能力、執行能力和戰斗力量。二是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基層民主協商機制。民主集中制度是我黨的政治優勢之一。將黨內的民主原則與社會治理的協商共治相結合,最大限度的吸引各個社會主體的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健全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機制,積極培育黨組織領導下的各類社會組織,有效發揮社會服務組織在參與社會管理、提供公共服務、反映公眾訴求、化解社會矛盾、激發社會活力、規范社會行為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為基層黨建營造良好的民主協商氛圍。三是整合調動轄區的優勢資源。基層黨組織扎根于群眾中、工作于群眾之中、活躍于群眾中,擁有堅強的領導體系,構建了嚴密的社會網絡,擁有了大量的骨干力量,也就掌握了一定社會資源。發揮黨組織的領導優勢,整合和調動職能部門、結隊單位、群團黨派等優勢資源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人、財、物的保障,為基層黨建提供物質保證。
(三)夯實“以服務人民群眾為核心”基層黨建設陣地
黨的宗旨決定了基層黨建的根本落腳點是為人民服務,只有強化黨組織的服務功能,才能確保黨組織始終扎根于社會、作用于社會、回歸于社會,最終形成基層黨建的“凝聚力”。一是健全民意表達和溝通機制。服務群眾的前提是明白群眾需求是什么,群眾的困難是什么。建立民情收集制度,設立民情接待室,固定時間接受群眾來訪收集相關情況,做好解釋溝通和疏導工作。同時,定期組織黨員干部走訪院落門戶,及時收集轄區居民關于村社治理的意見建議,掌握第一手信息和資料,整理分析群眾需求,為黨建工作和基層社會治理開展打下基礎。二是依托黨建項目創新學習活動機制。黨建活動是豐富黨員學習內容和聯系服務群眾的重要載體。依托黨建項目的帶動,通過“線上+線下”“集中+分散”的形式,把黨員服務群眾與社會治理相結合,切實解決基層社會治理的難題,搭建聯系服務群眾的平臺,讓黨員服務群眾有渠道、接地氣、出成效。同時,強化黨建項目的事后監督與考核,把黨建項目成果納入到基層黨建工作的考核中,增強黨建項目的覆蓋面、輻射面、帶動面。三是健全黨員服務群眾的聯系機制。開展黨員與轄區群眾的結對共建工作,黨員定期到所屬村社開展聯系服務群眾工作,通過走訪慰問、志愿者活動、實踐調研、答疑解惑等形式幫助解決轄區群眾的實際困難,黨組織應對黨員聯系服務群眾工作進行監督和考核并采取合理的獎懲措施,適時對轄區居民反映集中和強烈的問題進行討論研究,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依托黨組織的力量落實相關問題整改,幫助解決群眾實際困難。
參考文獻:
[1]鐘憲章.以基層黨建創新引領和推動社會治理創新[J].理論導刊, 2016(11).
[2]黃意武,李露珠.城市基層黨建與社會治理創新的互動關系研究[J].中洲學刊,2017(10).
[3]徐玉生,張彬.新時期基層黨組織建設與社會治理耦合互動研究[J].探索,2016(1).
[4]武三中.基層社會治理視角中的基層黨建問題研究[J].探求,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