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勇星
摘 要:隨著新公共管理理論在我國的持續發展和推廣,新公共管理理論得到了國家和政府的認可和實施,新公共管理理論作為具有普遍指導性意義的重要理論,對理順我國的城市管理機制,推進我國城市管理機構改革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論述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基本內涵,歸納當前我國城市管理機構存在的問題,在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城市管理的實際需求,提出我國城市管理機構改革的建議,為深化我國城市管理機構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城市管理、體制改革
城鎮化即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也是社會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以改革開放為起點,從1979年到2016年,中國的城鎮化開始進入平穩發展階段,城鎮化率在過去的37 年間增長了兩倍,城鎮化率由18.96%躍升至57.35%[1],預計至2020 年將達到60%。城市規模變大,城市人口劇增,中國正經歷著城市化的重要轉型。在享受中國城鎮化所帶來的豐碩成果的同時,城市居民對城市環境、城市核心競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我國開始進入城鎮化較快發展的中后期,城市管理中的許多問題都暴露了出來,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已經成為城市的健康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的阻力,亟需解決城市管理的這些短板問題。
一、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基本內涵
新公共管理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誕生在美、英等西方國家的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其理論基礎與以往的行政理論有很大的區別。新公共管理理論與傳統的韋伯的科層制理論和威爾遜、古德諾的政治與行政的二分理論為基礎的官僚制的行政管理理論不同,該理論以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的管理理論與方法作為自己的理論支撐點不強調利用監督、集權以及加強責任制等方法來提高行政績效,主張在政府部門在實行管理職能的過程中要以公共服務為重點,號召政府及公共組織重視公眾的影響,重視把私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和公共組織部門人員管理機制緊密聯系在一起,強調在政府及其他部門實行私營企業的運行模式,并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來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水平,著重表現在公共管理以市場或顧客為導向來改善行政績效。學者巴扎雷(Michael Barzelay)說,摒棄官僚制的時代已經到來,公共管理由重視“效率”轉而重視服務質量和顧客滿意度,由自上而下的控制轉向爭取成員的認同和爭取對組織使命和工作績效的認同[2]。
二、當前我國城市管理機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在城市管理領域尚未出臺還一部完整、系統的實體法律,各地實行城市管理的依據,僅僅是一些條例或地方制定的規章、辦法。而且有的法規規章條款標準不明確,對某些行為只有禁止性條款,沒有詳細處罰規定,缺乏實際操作性。在城市管理的實踐活動中,有許多影響城市市容市貌和群眾生活的不當行為,但由于在治理方面缺乏恰當人法律依據,使得管理者對許多違法行為看得見管不著,導致許多違法行為得不到有效的查處,影響了城市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我國城市管理機構一直以來存在效率低下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發展之初客觀存在的認識局限性,政府部門未對城市管理給予足夠的重視,未投入必要的人財物力,未設定且未統一必要的機構和職能,從而使得城市管理方面的職能分散于各個部門,由此導致職責權劃分不清,互相掣肘、扯皮。我國的城市管理機構產生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它是在中國城市已發展到一定規模后產生的新生機構,導致城市管理機構誕生之初就處于即要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又要規劃發展城市未來的尷尬境地。
在我國城市管理機構所提供的公共服務領域一直處于管太多,管不了,管不好的狀態。這是由于一是在計劃經濟時期的高度集權,導致城市管理機構承擔了大量的城市管理職能,在城市化越是發達的地區承擔的管理職能就越多也越復雜;二是其中的一些職能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和財政支出,并不是城市管理機構所能獨自解決的,再加上法律法規的缺失,使得城市管理機構面對很多問題有心無力;三是城市管理工作紛繁復查,牽涉到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最為常見的流動攤點為例,不管會影響市容市貌,管了會影響群眾生活,在日常管理中城市管理機構時常陷入兩難的境地。
三、我國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的建議
城市管理機構應該從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規章制度,向注重實際工作績效,注重提供優質服務的方向發展。我國的城市管理機構目前尚處于法制不健全,制度供給不足的階段,因此建立健全法制,完善規章制度仍將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城市管理機構進行行政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制定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時,應當明確它是為城市管理機構完成公共管理的目標和任務服務的,優先考慮如何能將法律法規及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實處。
城市管理機構應該像企業管理那樣,將效率放在首要地位。為了提高效率,城市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首先應該樹立效率意識,增強自身活力,力爭通過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多的公共產品,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公眾服務。城市管理機構應該將科學的企業管理方法如講求投入和產出、目標管理、績效評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城市管理領域,既對提高城市管理機構的工作效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同時能更為科學地衡量城市管理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雖然完全采用企業管理特別是私營企業的管理方法來進行城市管理并不完全合適,這是因為城市管理與企業管理或私營部門本身就存在不同,它們在管理的對象、管理的目的和管理的方法上有種種差異,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企業管理所具備的科學性、重視顧客的反饋、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策略這些方面的優點值得城市管理機構進行學習。
城市管理機構應該將競爭機制引入城市管理機構所提供的公共服務領域,打破了城市管理機構獨家提供公共服務的壟斷地位。這一方面提高了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也緩解了城市管理機構的財政壓力。為了提高城市管理機構所提供的公共服務領域,特別是城市基礎設施行業的管理效率和水平,充分地發揮好市場機制的作用,在對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加強宏觀管控的同時,將競爭機制引入這些公共服務領域,開放全部或部分公共服務的市場,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和鼓勵企業或私營部門進入提供公共服務的領域。例如在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園林綠化、市政公用等基礎設施產業中便可以進行這些方面的改革,從而改變我國長期以來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瓶頸”現象。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務供給的競爭機制,提高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從而產生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當前我國城市管理機構的實際運行情況,分析了當前城市管理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新公共管理理論提出了完善當前城市管理機構的措施,希望借此有效提高城市管理質量,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為城市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促進城市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曉易. 國家統計局:2016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7.35% [EB/OL]. http://news.163.com/17/0120/10/CB7G7D9A00018AOQ.html,2017-01-20/2018-08-10.
[2]Michael Barzelay. Breaking Through Bureaucracy: A New Vision for Management in Govemment [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11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