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山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中心醫院,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脈診通常采用獨取寸口診脈法,這一診法通常取患者雙手的寸口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即左為陽,右為陰。用于脈診時,則左手為陽,右手為陰。《脈義簡摩·三部分配臟腑》曰:“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心肝為陽臟,配于左手;肺脾為陰臟,配于右手。腎為陰陽水火同居之臟,根據其體陽、體陰分別位于左手、右手[1]。
五臟六部脈還體現了五行間的相生、相克關系。《景岳全書·部位解》說:“右關脾部也,其候在脾胃,得中央濕土之氣,肺金受生,腎水受制,其主財帛厚薄……右尺三焦部也,其候在腎與三焦、命門、小腸,得北方天一相火之氣,脾土受生,肺金受制,其主陽氣之壽元。”[2]凡診脈,須先識時脈、胃脈與臟腑平脈,然后及于病脈。時脈謂春三月六部中俱帶弦,夏三月俱帶洪,秋三月俱帶浮,冬三月俱帶沉。胃脈謂中按得之,脈見和緩。凡臟腑胃脈既平,又應時脈,乃無病者也,反之為病。
患者,男,56歲。癥見腰困,乏力,怕冷,腹脹滿,伴有脫發,記憶力下降,大便不暢。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膩,右尺關脈沉弱,左關脈弦細,左尺脈沉弱。患者右尺脈沉弱或弱無力,為脾腎陽虛之脈象,而正常脈象為右尺沉,右關緩。按五行脈診及四診合參,診斷為脾腎陽虛兼肝腎不足型腰痛。運用救相湯加味治療(出自陳士鐸《辨證錄》)。處方:紅參片10 g,酸棗仁10 g,當歸30 g,炙黃芪10 g,菟絲子10 g,柏子仁10 g,茯神10 g,高良姜10 g,肉桂5 g,制巴戟天10 g,遠志10 g,仙茅10 g,淫羊藿10 g,制何首烏10 g,墨旱蓮10 g,神曲10 g,防風5 g,5劑。水煎服,服藥期間禁忌寒涼、房事及飲酒。二診時,腰困、乏力、腹脹等癥狀明顯好轉,舌邊齒痕稍好轉,苔白膩,右尺關脈沉弱,左關脈弦,左尺脈沉。效不更方,上方10劑水煎服。三診時,上述諸證好轉,舌淡胖無齒痕,苔薄,右關脈弦,右尺脈沉而有力。患者要求口服脾腎兩助丸以鞏固療效。
《景岳全書·平脈法》中有“師曰:脈有三部,道之根源,榮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株分。出人升降,刻漏周旋……三部不同,病各異端;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審察表里,三焦別焉;知其所舍,消息診看;料度臟腑,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2]根據各臟腑正常脈象及五臟六腑五行之間相生、相克判斷各臟腑及其經絡連屬的陰陽虛實盛衰以診斷治療疾病。當今人們由于喜飲冷、熬夜、房事過度等原因致使脾腎陽虛者較多,筆者運用救相湯加味治療脾腎陽虛證疾病,取得較好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