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玲
【案例背景】
一節公開課,蘇科版九年級十三章電路初探“初識家用電器和電路”,這是一節學生剛入電學大門的課,對于農村學生來說,在這一方面就是空白。物理公開課想上好,最根本的是要有出彩的實驗,要有亮點,我專心地研究設計教案.一節是我試上的課堂設計,一節是我正式上課的課堂設計。
【案例描述】
試上課課堂:學生進班,開始摸弄著器材,幸好我提前準備了PPT,立刻展示出“請不要亂動器材”。上課,我們今天開始進入神奇的電的世界。我開始投影家用電器圖片,帶著學生認識用電器,同時還請學生講生活中常見的用電器以及它的作用,接著介紹電源,認識電源,最后再介紹開關。在認識完這些基本元件后請學生觀察手電筒的結構、組成、作用,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實驗,總結出電路的基本組成,將其記錄到筆記本上,引出如何正確畫電路圖。最后實驗。課堂死氣沉沉,當堂反饋很差,最后在學生和老師的煎熬中,終于等到下課鈴聲。
公開課課堂:學生進班的情況跟上一個班一模一樣,對實驗器材特別好奇,我沒有制止,讓他們討論著,玩弄著。上課后直接拋出問題:“請同學們用桌面上的器材,使小燈泡亮起來?!睂W生非常激動,迅速投入實驗(有的其實一直沒有停下來)。一會兒,“老師,我的亮了!”有的學生叫起來,急切地希望老師看到他的成果。我默默地觀察著,用手機拍兩組學生的電路圖,當幾乎所有學生都使燈亮起來的時候,我直接投射學生設置的兩個電路,學生自己就開始議論起來了,他們說這個不好,少開關。我問:“電路必須由哪些部分主成?為什么要開關?開關有什么作用?如何使用?我們生活中的開燈關燈,跟這里的閉合、斷開一致嗎?每個部分在電路中起什么作用?那我們觀察一下我們生活中的手電筒,它其實是由什么部件組成?每個部件相當于我們電路里的什么?如果我想把這個電路記到筆記本上,怎么記錄?”這節課課堂表現非常好,當堂反饋也非常好。
【案例分析】
一、設計教案到底為誰設計
教學是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向合作,兩者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必然有學者,學生是被教育的對象,同時又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不是知識的消極接收器,教師也不可能機械地把知識塞到學生的頭腦中去。因此,了解和分析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地教,對教學成功至關重要。試上課設計教案的時候,筆者研究了學情,但是是站在教師想當然的角度去認識學生,分析學生,然后設計教案,可想而知,效果不盡如人意。公開課上,筆者真正地站在了學生的角度,去研究了學生的學情,觀察到中學生的好奇心,動手興趣,尊重并利用了它們,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自我探究,自我分享,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最后總結,實際效果非常好。
二、設計教案的時候要發自內心的信任
和諧社會的“以人為本”類推到學校中去就是“以生為本”,教師應該最大限度地信任學生。我們作為老師,到底有多了解我們的學生?到底有多相信我們的學生。我們太多時候不信任學生,卻自以為對他們很了解,武斷地說為他們好,先教會他們,然后讓他們模仿,再希望他們理解。結果呢?我們遺憾地發現他們連基本的都記不住,更不用談理解,然后我們總結說,我們的學生真的很差。其實,我們捫心自問,到底是我們的學生差,還是老師自己不盡職,你自己花多少心血在教學上,你自己有沒有真正去研究學生,懂學生,信任學生?
三、靈活使用教案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因此再精心的教案設計也無法預知全部的課堂生成。所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難免會發生諸多的意外。但是只要我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靈活應對,有時意外的“生成”反而會成為我們課堂的一個預料之外的精彩之舉!比如,在筆者設計的教案里,問學生電腦的電源類型。在學生答題的過程中,一位女同學竟然提出了質疑,她說老師那筆記本電腦呢?這個問題是經驗缺失的筆者沒有預估到的,但是學生的這個問題,立刻引起了全部同學的思考與爭論,有同學說是交流電源,有是直流電源,在我們深刻的討論中,最終達成一致,比較本電腦插電的時候用的是交流電源,不插電的時候用的時直流電源。這樣一個突發情況,巧妙地讓所有學生進行了深入思考,而我們預估的目標更好地實現了,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了電源類型。
設計教案是每一位老師在進課堂上課必須做的事情,然而有多少教案是我們自己真正通過研究學情設計出來的,很多時候我們抄襲別人,甚至依葫蘆畫瓢地講述。一節課,有了所有要求該有的環節,滿足以自身為本的教案教學,卻丟失了最最主要的靈魂。而一節花費了心血、擁有了靈魂的課堂,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獲。而在教學的路上,其路漫漫,還有很多的樂趣、驚喜、驚訝等著我們去挖掘、創造、分享。
?誗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