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摘要:初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科學的使用實驗教學模式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知識,實驗的過程中,學生會對結果的產生有比較細致的了解,同時也會產生更多的問題,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所以我認為現代初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的思考如何發揮好實驗教學模式的最大的價值,通過科學的進行實驗教學,提升現代初中生物教學的質量,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科學有效的幫助。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實際運用;思考建議
在現代初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實驗教學模式的運用對于學生的能力提升和生物素養的提升都會產生及其重要的影響。現代初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科學地使用實驗進行教學,這些都能夠幫助初中生物教學滿足現代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提出的一系列的要求。通過實驗,教師可以更好的讓學生對知識的產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幫助學生更好地去分析問題,提升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在不斷的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會得到巨大的提升,實驗教學應該積極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同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一、重考查,變單一考試為全面評價
在生物實驗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改變以往單一的評價方式,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比如考查、觀察、考試等。教師在平時要對學生實驗活動的表現進行觀察與檢驗,全面評價學生的實驗能力、操作水平、實驗態度等方面的表現。教師還可以采用學生互評和本人自評的形式進行評價,使學生透過別人與自身評價的差距更好地認識自我,從而更好地自我提高。生物實驗能力是一種綜合表現,所以采用多種評價方式才能客觀全面地反映學生的表現。
生物科學能給人以無限奇妙的視野與想象,生物實驗也能培養人的創新與動手能力,因而生物學教學應該得到重視,生物實驗教學也應該全面開展。相信在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下,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的質量會得到不斷提高。
二、生物實驗要想開展好離不開教學互動
互動就是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進行積極的溝通和配合,能有效促進活躍的實驗氛圍的形成,帶動學生整體都積極參加實驗教學,提高實驗能力。很多教師發現學生在實驗學習中態度比較消極,不夠主動,實驗過程中沒有熱情,遇到問題就退縮,只有一少部分學生會自己進行探究,而大多數學生實驗積極性不高,我認為這主要是受到教師教學方式的影響,學生對于實驗提不起興趣,實驗主動性比較低下。因此,需要教師開展實驗互動來幫助學生調動實驗熱情。互動的主體就是教師和學生,那么教師該如何開展實驗互動呢?
第一,教師要樹立學生的實驗主人翁意識。以前很多教師為了快速開展實驗教學,節省教學時間,都是以自己為中心,一開始的實驗準備,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事無巨細,全部講給學生,然后就讓學生背實驗,這種教學方式直接阻礙學生積極性發展,被動接受實驗內容,使得他們對實驗產生思維惰性,無法激發主動性,因為這種教學方式下,只有教師主導一切,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受挫。所以,教師開展互動第一步就是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因為互動雙方都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轉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中心地位,教師留出學生的思考空間,教師作為輔助者來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問題,從而對于實驗產生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第二,互動還要求教師善于提出問題,問題之間的關系要循序漸進,不斷深入,以此激發學生的實驗思考能力層次深入,不斷提升。例如,在學習切片觀察實驗的時候,切片的放置以及觀察條件、顯微鏡的使用步驟等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記憶,教師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
三、充分運用演示實驗,加深學生對實驗內涵認識
充分利用演示實驗,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完整的實驗技能。但是,很多教師并沒有很好的運用演示實驗,很多學生實驗課結束了,還沒有看清做的是什么,或者是教師自己設計的演示實驗有問題,導致學生不能直觀的觀看,影響了教學效果。實際上,在進行演示實驗的時候,包括背景色、學生座位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等等細節都要注意,這樣才能設計出一堂比較有效的物理演示實驗課堂。比如,在演示光的直線傳播實驗中,在光的傳播路徑上噴上煙霧,這樣可以使光路清晰可見;再比如在演示焦耳定律時,裝置中的煤油也可染成紅色,溫度計用玻璃管來代替,當通電時,電阻絲產生熱量,煤油受熱膨脹,效果也比不染色的煤油要更加明顯。另外,教師需要充分運用多媒體,如果可以將實驗的一些細節借助多媒體中的畫中畫在各個視角上同時展現出來,再結合實際操作,這樣的操作效果要遠比單純地進行實驗演示更為有效。
四、通過實際操作,解決認知難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看重“做中學”,主張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學習知識,即讓學生學得直接經驗。而當下的教學,傳授間接經驗居多,直接經驗較少。教師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運用陶行知的“做中學”的教學理念,讓學生通過自己親自動手操作,從而掌握實驗的操作要領,學到相關知識。
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有一個“練習使用顯微鏡”的實驗,在學生認識了顯微鏡的結構,初步學會了使用顯微鏡后,針對討論題:假如看到的圖像在視野的左下方,如何移動裝片才能使其移至視野中央?很多學生會直接回答將裝片往右上方移動,正好與正確答案相反。如何才能讓學生理解呢?教師可馬上讓學生動手操作,學生很快便能得出正確答案。并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原來顯微鏡成的是倒像,看到的圖像在視野左下方,說明裝片偏右下方,所以應將裝片向左上方移動,才能使看到的圖像位于視野的中央。
由此可見,實際操作可以讓學生突破認知障礙,解決教學難點,比空洞的講授有效得多。
通過近年來的生物教學,我感受最深的是學生對初中生物學科的"弱視"。雖然現在初中生物需要統考,也不斷有消息稱統考成績將會計入中考,但是不論怎么強調,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對這門學科不重視。學生的心目中仍然把生物擺在"副科"的位置,要求他們課后再花時間去復習是不可能的,因此提高生物課堂的教學效率,讓學生在有限的40分鐘內盡可能的記住重要知識點是最切實可行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唐春娣,章明.微型生物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C].第七屆全國微型實驗研討會暨第五屆中學微型實驗研討會論文集,2007:154-156.
[2]葉杰.微型實驗:培養創新思維[J].成才之路,2009(10):31-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