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嘯
摘要:要想提高初中數學的教學質量,教會學生提前預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數學概念或結論多提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
關鍵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標準中強化了數學教學的生活性、實用性,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師生關系如何,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教師能否通過課堂幫助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必備環境。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不能采用僵硬式、命令式或批評性的語氣,而應多采用商量式、征詢式或鼓勵性的語氣跟學生進行交談。這樣,課堂壓力減小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相應高了。
教會學生預習,預習對初中同學很重要,因為它脫離了小學的教學方式,在課堂要講的課程比較多,所以有的同學在上課時出現經常翻書本的情況這樣思維就不能跟著老師來了,很容易“走思”,上課質量下降抓不住重點。引導學生聽課,在上課時必須專心,不要身在曹營心在漢,應抓住重點做好筆記。指導學生思考的方法。思維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識為基礎,它是我們以后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重要素質之一。
在數學的學習和研究中,對已有的數學概念或結論產生疑問,或者對數學的未知領域進行探索時,都會提出一些不同問題。只有提出問題,讓學生明了產生問題的情境,才能引起學生有目的的思考。正是由于學生把特定的數學問題確定為自己努力攻克的方向,才能使思維活動以一定的方法、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不斷沖擊頭腦中舊有的認知結構,不斷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靈活多變的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嶄新途徑。只要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新思維的新視角,以新穎的方式去誘導、激發學生的興趣,就一定能使學生向往科學、追求真理。學生的創新意識也會隨著培養起來。教學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內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學中,運用對比分析教學,就能促使學生在錯綜復雜的事物聯系中,發現問題的實質,學會客觀地評價事物,加深對事物本質的理解。類比是思維的一種重要形式,經類比能使知識向更深的層次或更廣闊的領域遷移、拓展。在教學中,若教師從知識的順延、從屬、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慮和發掘類比因素,進行類比創新,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數學問題解決教學是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它強調使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通過問題解決能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形成深刻的、結構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遷移的問題解決策略,而且產生更為濃厚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形成認真求知的科學態度和勇于進取的堅定信念。由于問題解決教學是近年來受到廣泛重視的一種教學模式,它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習者合作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數學的創新往往開始于不嚴格的發散思維,而繼之以嚴格的邏輯分析思維,即收斂思維。發散思維雖然能夠提供有價值的重要設想,但其成果必須嚴格驗證。發散思維富于創新性,能夠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單靠發散思維還不能完成創新性思維活動。因此,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要相輔相成、辨證統一,偏視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運用“普遍聯系和發展”的觀點處理課本的例題、習題,發揮知識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創新素材和其潛在功能。在保持已知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廣泛的結論,或改變命題條件、結論的若干元素,組成新型的命題,并探究其正確性,不落俗套,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識的縱向延伸,使學生的思維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不斷遞進,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培養創新思維,重視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形成運動變化的觀點,掌握歸納與轉化的方法,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探索,讓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體驗發現與創造。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學習經驗、學習方法去探索與發現,從而獲得新知,這對學生來說是思維的再創新過程。課堂教學是一個啟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場所,教師不能滿足于具體的學科知識,還要揭示知識背后所凝結的歷史、觀念、方法、精神等,特別是其中的人文內容和創新精神,以及科學史上創新過程的介紹,使得課堂教學成為“多維營養”的源泉。
隨著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等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不斷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跨入了嶄新的信息時代。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應當適應社會變革的發展,掌握一定的現代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這樣,學生的視野開闊了,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豐富了。教師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緊跟時代的潮流,除教給學生豐富的知識外,還應盡可能多地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讓學形成學習數學的意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