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要:一節課是否成功,其實在課前導入部分就起到了一半的決定性作用。課前導入就像是一首樂曲的基調,直接決定了整節課的節奏氛圍。所以,教師需要在課前導入部分下足功夫。下面,本文就初中階段英語課堂的課前導入展開敘述,具體分析其存在的相關誤區以及相應具體的導入策略。
關鍵詞:課前導入;初中階段;英語課堂;相關誤區;導入策略
課前導入的具體目的就是將學生從課下拉回到課堂中,通過巧妙的引入部分將學生帶入到學習環境中,補充教材內容的相關背景知識,充分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出學習的氛圍。
一、初中英語課堂課前導入誤區
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發現課前導入并沒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也就是說,對于學生整個的狀態并沒有起到很大的改觀作用。這些情況的出現可能是教師在課前導入的部分沒有采用恰當的方式,進入了課前導入的誤區。關于初中英語課前導入部分具體有以下幾個誤區。
1.目的不明確,偏離教學主題。
部分教師在課前導入部分只是為了導入而導入,忽略了導入的內容,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導入部分對于教材內容缺乏一定的相互呼應的作用。也就是說,教師在進行課前導入的時候,沒有將本節課的具體的教學目標融入到課前導入部分,導致在課前導入部分偏離了主題。
2.導入部分過于冗長,導致喧賓奪主。
部分教師在課前導入的過程中,消耗的時間過于冗長,部分內容過于繁瑣,導致整節課喧賓奪主,學生將過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課前導入部分,導致整個教學進程被拖延。
3.導入方式過于單一。
部分教師在開展課前導入部分的時候,采用的方式過于單一,每節課都采用相同的導入方式,必定無法引起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具體導入策略
教師在進行課前導入的部分時,要適當,采用不同的導入方式,教師要掌握充足的課前導入策略,根據每節課的具體內容,采取相應的導入策略。具體有以下幾種課前導入策略。
1.預習導入法。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適當采用預習導入法。這種方式的具體實施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起到了一個引導的作用,在進行預習之前,教師可以提出相關教材內容的一些問題,然后讓學生們帶著這些問題進行教材內容的閱讀。但是這些問題要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同時,要將這些問題與教材內容緊密結合,要從教材內容中提煉出具體的問題。必要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們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讓學生們帶著自己的想法和疑問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這種導入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啟發學生積極的進入學習探究的環境中,還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內容。
2.情境導入法。
教師在進行課前導入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的進行情境導入,創建出相應的情境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引入,幫助學生通過教師所創建的情境更好的進入到學習的環境中,自發的進行學習探究。從而更好的理解教材內容。具體有以下幾種情境。
(1)直觀的情境。
教師在課前導入的過程中,可以創建出直觀的情境,可以適當借助實物,圖片,或者是直觀的視頻創建處情境,給學生帶來直觀的視覺沖擊。
例如教材中涉及到水果的知識,教師就可以適當拿一些banana、apple等相關的實物作為道具,讓學生拿到這些實物,進行相應的對話聯系。在例如,教師在講到關于圣誕節的相關知識時,可以適當在網上找一些相關圣誕節的圖片作為背景圖片,然后放一些相關的音樂作為背景音樂,或者是,找一個圣誕節相關的小視頻進行播放,讓學生充分地進入到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從而更好的進入學習狀態。
(2)懸念情境的創建。
疑問是學習的動力,當學生們心中有疑問的時候,并且對于答案有一種迫切的想要知道的欲望,這種時候,學生就會被充分激發起學習的興趣,并且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從而更好的進入學習的狀態。對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有意識的在課前導入部分設置一定的懸念,巧妙的將學生引入一種困境之中。讓學生對于教材內容有一種神秘感,引發學生積極的對教材內容進行學習探究。
3.背景知識導入。
教師在課前導入的時候,也可以適當的借助知識背景進行導入。例如初中英語教材中有一個部分講到馬丁·路德·金的相關內容,教師就可以適當的對馬丁·路德·金的個人相關內容進行講解,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適當的展示一些圖片或者是播放一些視頻,帶給學生直觀的視覺沖擊。通過這種方式的課前導入,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還可以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面。
總結來說,課前導入部分就相當于整節課的靈魂部分,決定了整節課的節奏,教師如果能夠采取恰當的方式進行課前導入,就可以幫助學生盡快的進入學習的狀態,然后積極的進行教材內容的學習。
參考文獻:
【1】馬思文.《淺析初中教育中的課前導入策略》,學術期刊 《華章》 2017年1期
【2】李伯謙.《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個性化課前導入的思考》,學術期刊 《吉林畫報(教育百家 B)》 2017年5期
【3】張新杰.《初中英語課前導入教學創新途徑分析》,學術期刊 《中國教育》 2014年1期
【4】王琦純.《探究初中英語課前導入策略》,學術期刊 《中國教育》 2017年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