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娟
摘 要:朗讀教學的意義表現在能夠促進學生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的發展。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能更深刻地體會文章所要傳達的情感。主要探討了初中語文教師應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朗讀。
關鍵詞:初中語文;朗讀;興趣培養
朗讀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手段。但是在繁重的課業壓力之下,這種教學方式幾近消失,課堂上已經少見瑯瑯的讀書聲,這對學生的個人成長極為不利。因此語文教師必須重視朗讀教學。本文擬簡要分析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應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閱讀。
一、豐富朗讀形式
朗讀形式較多,總結起來有齊聲朗讀、范讀、分組朗讀、個人朗讀以及分角色朗讀等,不同的朗讀形式有其不同的功能與適用范圍,但不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哪種方式,都要因材施教,考慮各種因素。
朱自清的《春》,語言簡練,文字優美,筆者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并進一步感受作者筆下的詩意盎然。如文章開頭的“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能感受到萬物對春天的渴望以及對春天終于到來的欣喜之情,以此更好地體會到文章的情感基調。
黃蓓佳的《心聲》,有較強的針對性,直指現實教育問題。在課堂上,筆者分析完文章中的人物性格之后,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程老師干練、認真、自信、好強,李京京膽小、怯懦卻又執拗,因此筆者在教學中,讓學生根據人物特點,毛遂自薦,自己進行分角色朗讀。這樣,學生能更加準確地了解文本內容,從而更好地學習本篇文章。
文章的情感基調以及寫作方式不同,其朗讀方式也不盡相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使用不同的朗讀方法,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對朗讀產生興趣,還能讓他們在反復的朗讀中更好地體會文章要表達的感情。
二、創設良好的朗讀情境
中學生朗讀,不應是照本宣科的朗讀,更不應該是為了完成任務一般的唱讀,而是要讓他們如身臨其境一般,進一步感受文章的美與其要傳達的感情。
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描寫的是中國難得的一個寶地——“能有溫情的天地”的濟南,文章語言優美,趣味性十足。筆者在教學中首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關于濟南冬天的資料,以及本地人、外地游客對濟南冬天的印象,讓學生對冬天留下直觀印象。學生看過圖片以及文字之后,都爭先恐后地舉手想要朗讀課文。“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臂的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老舍筆下濟南的冬天,調皮卻又優美,充滿趣味。筆者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讓他們比比看誰讀得最有感覺,誰最能夠讀出作者筆下濟南的冬天的那種調皮。同學們躍躍欲試,都想要一展身手,看看自己的朗讀能否達到要求。
朗讀不是單純地將文字念出來,而是要帶著感情將其讀出來,合適的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文章要表達的情感。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能根據不同的文章,給學生營造適當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如身臨其境一般,更好地感知文章。
三、教師有層次、合理的指導
中學生無法真正了解朗讀的意義何在,更不能準確地理解某篇文章更適合用哪種方式去更好地朗讀,因此,教師的指導便不可或缺。
教師不應一開始就給學生定下特別高的目標或者水準,讓他們對閱讀產生畏難情緒;而應在學生朗誦之初,為他們創造一個輕松的環境,引導其自行朗讀。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主要表達了父愛的深沉。學生在接觸文章之初,并不能準確感受文章的情感,因此不能帶著感情更好地朗讀文章。所以,筆者在展開閱讀教學之前,讓學生自行結組,自行朗讀,并互相指出彼此的不足之處,讓他們在反復的練習中逐漸提高自己的朗讀水準,進而更好地感悟文章的情感。學生在反復的練習之后,自然而然地能夠充分理解文章,再加上對文章情感的正確揣摩,他們便會對朗讀文章躍躍欲試,一展身手。此時,筆者列出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根據文章特點選定一種,讓他們感受不同的朗讀方式帶來的不同感受,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還收獲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文章的選擇:文章文字充滿趣味性,讀來朗朗上口;或者文章富有哲理,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能更好地感悟人生;或者文章引人入勝,讓學生深陷其中。不同的文章,表達的感情不一樣,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自然不能使用同一種朗讀方式。這就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多朗讀,通過朗讀更好地感悟文章。
朗讀教學在日益繁重的課業中漸趨不受重視,課堂上教師多分析文章內容,輕視朗讀教學,這對學生的成長極為不利。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應多利用課堂進行朗讀教學,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
參考文獻:
[1]王曉晶.試析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意義與培養[J].小作家選刊,2014(12).
[2]李芳.誦讀吟詠 返璞歸真:初中語文朗讀教學之我見[J].文理導航(下旬),2011(10).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