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摘要:在合唱這個音樂門類中,和諧與合唱作品的內容揭示有著極為緊密而不可分割的聯系,合理的音高與音準作為構成和諧的重要因素,其存在是不可替代的,從而對它們進行具體的研究和分析在現實意義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就高校合唱音準教學進行研究。
關鍵詞:合唱;音準;教學
引言
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音準同樣,既有理論方面客觀的音準表達的“絕對性”存在,又包含了音樂中表達情感的主觀相對性因素,合唱音準是合唱藝術中最基本的要求。
一、聽:學會聆聽培養內在聽覺能力
(一)采取整體聆聽與分解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和聲聽覺能力
《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聽覺體驗是合唱的基礎,應有選擇地欣賞不同形式的優秀合唱作品,重視合唱曲目的積累,欣賞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合唱作品,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拓展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對合唱的理解和感受力。”通過大量作品的聆聽和分析幫助學生提高內心聽覺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和聲聽覺能力。我們知道:合唱中的音準分為旋律音準與和聲音準。在排練之前我們首先讓學生整體聆聽作品,并發給學生合唱譜,在作品中能夠找到、聽出并唱出自己的聲部,并能夠在和聲環境中(合唱音響中)唱準自己的聲部、聽辨別的聲部,感受合唱的整體和聲音效。
柯達伊教學法關于合唱訓練的一些理念和方法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他們提出了合唱要從訓練聽覺入手的觀念,認為隊員們既要聽得出自己發出的聲音也要聽得出團體的聲音,并能夠及時加入其中,以培養對音高的靈敏反應能力。”對于合唱難點部分采取分解聆聽、局部感知的方式,分解的形式有縱向整體聆聽和橫向聲部分解聆聽兩種。強調學生在合唱時能夠仔細聆聽自己以及他人的演唱,從而及時調整和控制自己在合唱中得音量和音準。尋求和諧、統一。要求學生能夠找出對方聲部的不足和值得借鑒學習的地方。熟悉每一個聲部的旋律。
(二)聽唱音程建立音高、音程概念以及和聲概念
對于合唱教學中大家都感到頭疼的音準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就引導感知音程、聽唱音程。因為旋律是音程的先后線條呈現,和聲是音程的同時立體呈現。所以說,音程是學習旋律的基礎,也是建立和聲概念的基礎。在多聲部和聲音程的整體音效聆聽中,尋找并唱出自己的聲部的音高,聽辨別的聲部的各個音高;或以某一聲部骨干音為參照,以旋律音程的搭橋方式唱找出另一聲部骨干音,感受音程的距離,再同時唱出縱向的和聲音程。通過大量的音高和音程的聽辨、聽唱訓練,使學生在對每個音的音高和音程距離有了感性認識和記憶后,建立正確的音高概念。
“音準”首先就是要建立正確的音高和音程概念。而音高和音程概念建立,是需要一個反復強化和不斷修正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不外乎就是在“聽”和“唱”之間不斷驗證、加強、鞏固的過程。
二、唱:學會視唱建立音高、音程以及和聲概念
(一)變模唱為視唱培養視唱、構唱能力建立音高音程概念在學生的日常音樂生活中,學生學習歌曲主要靠模唱。學生塞著耳機聽聽或者跟著歌曲唱唱,基本上也就會個大概。這種學習習慣的養成,反應到合唱學習的過程中,就是絕大部分的孩子在學唱新歌時總是希望能夠多聽幾遍,然后直接學唱歌詞。有的老師為了提高“效率”,讓學生跟著范唱直接唱歌詞。殊不知,這種學歌的方式學成的效果是:在音高、節奏、表情等方面都缺乏準確性,不利于養成穩定的音高感,阻礙了是視唱能力的提高,給合唱的排練埋下許多音準上的隱患。視唱能力是合唱最基本的能力,是提高合唱水平最基本的前提。因此,在合唱教學中應堅持視唱能力的培養。每次排練前,先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系統的視唱練習,如進行音階、音程、和弦、變化音等專項練習。并增加一定量的構唱練習。所謂構唱,就是指在給出音的音高提示后,學生能憑借內心聽覺唱出另一個音。其實,構唱的過程也就是音程訓練的過程,練習方法可以從兩個逐漸過渡到多個音等,自然音程的構唱逐漸過渡到變化音程的構唱。學生的構唱能力越強,內心聽覺的越敏感,音準的穩定性也就越強。
(二)弱聲唱法進行訓練穩定音準
正確的用聲是音準的基本條件:弱音時音準就比較容易做到穩定,強聲唱是音準則容易產生變化(一般偏高),因為唱強音時人們聽覺的敏感性必定有一定程度衰減,同時氣息過于沖擊聲帶,而唱弱聲時各聲部本身以及各聲部之間容易做到相互“傾聽”而且聲帶張力適度。所以,我們應要求團員們將注意力一半集中在唱,一半集中在聽。楊鴻年老師指出“弱聲唱法在于能保持聲音的集中而有‘焦點,形成高位置。用弱聲練習,在合唱當中可以培養大家的內在聽覺;用弱聲時所有的聲部都聽得到,這樣就保證每個聲部直接的縱向方向和橫向方向的平衡、協調,從而達到音色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的目的”。
(三)借助于課堂樂器的學習幫助合唱的音準
在課堂合唱教學中,結合課堂樂器的學習,將豎笛、口琴等樂器用于合唱教學之中。
在教唱二部合唱《茉莉花》之前,老師先讓兩個聲部的同學用豎笛演奏各自的主旋律(藍色部分),另一聲部以演唱的形式做應和。第一、二兩句(前8小節)主旋律在高聲部,這時,高聲部豎笛要凸顯出來,低聲部成為襯托、應和,低聲部歌唱適當控制些音量;當進入第三句第9小節時,主旋律在低聲部,此時,低聲部的豎笛聲音要凸顯出來,高聲部成為主旋律的襯托、應和。高聲部歌唱適當控制些音量。學生在演唱演奏的過程中注意聆聽對方聲部的音調,注意默契、配合。再將合奏合唱時的音準和音程感覺轉移到合唱中來。這不僅調了動學生學習樂器的興趣,也提高了合唱訓練的信心。培養學生識譜、視唱、視奏能力,從而促進了合唱能力的提高。
(四)在多聲部和聲環境中練唱培養和聲概念
在學生們基本掌握各自的聲部之后,不要急于演唱歌詞。采取多無伴奏整體哼唱多聲部的方式,感受整體合唱的音響及和聲效果。哼唱旋律音調,此時,哼唱音調比唱歌詞更能統一聲音,從而獲得更好的和聲感,音樂織體聽起來特別清晰,學生輕聲哼唱可以靜下心來相互傾聽,在多聲部環境中建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