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
摘 要:高中歷史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是高考的必考科目,同時,也是一門學生從初中就開始進行學習和研究的科目。但是高中歷史的內容廣泛、繁雜,非常容易讓學生感到無趣和枯燥。所以針對這種教學情況,將高中歷史課堂和歷史故事結合教學非常有必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可以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故事;教學質量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各科的教學方式也都漸漸進行了一定的改革,這讓各科的教學效率得到了非常明顯的改善。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以前的教學一般都是單調乏味,有關年代、時間、地點和各大事件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成為很多學生記憶的難點和理解的難點了。究其主要原因,還是高中歷史的課程比較單一和無味,內容繁瑣,導致很多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一直提不起興趣。歷史課程的這種比較單一、缺乏一定的靈活性的教學已經不能適應現當代社會的發展了,所以還需要各個教育工作者大膽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一定的創新,融入歷史故事、多媒體課件等因素,充分豐富課堂內容,活躍課堂氣氛。
一、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提高課堂的參與程度,從而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質量。所以,教師要消除學生在學習上不想學、歷史知識乏味無趣的心理,創新現在的教學課堂,吸引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從而讓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完成課堂任務。利用歷史故事來加入高中歷史課堂,可以讓學生對這種帶有一定故事情節的課堂產生一定的興趣,從而可以在課堂上集中精力,進行知識的輸入。
在歷史故事的運用中,教師要充分注重學生興趣的吸引,對學生興趣吸引程度進行一定的反饋調查。比如,在學習到高三知識內容:中國古代史時,其中有一單元《封建社會的繁榮——隋唐》,教師可以用這個朝代比較出名的人物——唐玄宗的愛情故事,來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堂的參與度。楊玉環和唐玄宗的故事是非常出名、廣為人知的,并且借助多媒體課件來生動地重現當時的唐朝盛況,其作為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在其掌朝權力最大時期,封了楊玉環為貴妃。更是有著“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千古名句的出現。從側面可以看出當時荔枝等水果已經開始傳入中原,楊玉環的盛世榮寵,同時也反映出了唐玄宗已經開始嬌縱和腐敗,為后面唐朝的敗落做下了鋪墊。這個歷史故事一直以來都被人們津津樂道,運用這一歷史故事,可以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
二、融入歷史故事,優化課堂氛圍
歷史的學習,通常都會給學生一定的歷史厚重感,但是歷史學習的內容相比于其他科目來說,應該是輕松愉悅的。所以教師應該融入歷史故事,最大限度地優化課堂的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比如,在《世界近代史》這一大專題的學習過程中,第二次工業革命學習章節中,教師可以融入《八十天環游世界》的故事來引出世界對飛機的創作開始,通過真實的歷史故事來讓學生了解萊特兄弟是怎樣發明飛機的。在學生被萊特兄弟的故事所吸引時,教師再引出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各種新興的發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和第一次工業革命最主要的區別是什么,側重方向有什么不同,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又帶來了哪些變化和影響。
在這種兩者結合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是歷史故事的提出者和分享者,同時,學生也可以作為歷史的提出者和分享者。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應該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分享自己知道的有關歷史故事。比如,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紡紗機的創作靈感是怎么來的?引導學生自己分享出有關紡紗機的故事,活化了課堂的氣氛,營造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
三、結合歷史故事,讓學生悟歷史
追溯歷史學習的根源,就是為了讓我國的棟梁能夠了解中華民族的亙古淵源,知道我國的基本發展歷程。通過我國的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以史為鑒,才能知興替。這種歷史的學習目的更多的是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所以,教師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可以學習基礎的知識,還要能夠通過對歷史的真實了解,理解到歷史的厚重感和參考意義,能夠產生一定的民族自豪感,對祖國的文化產生一定的敬佩之情。
比如,在學到中國古代史這一大部分中的《封建大一統時期——秦漢》時,教師可以先結合有名的歷史故事——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等來吸引學生對這段歷史的興趣,然后再對這兩段歷史開始比較,不管是漢武帝的,還是秦始皇的,這種目的都是為了統一人民的思想。除了講述一定的歷史故事以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來播放相關的影視資料,生動地重現這個歷史過程,引發學生深刻的思考和感受。
總的來說,高中歷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不僅在高考方面,而且在青少年的愛國情感方面,都需要了解一定的歷史史實,感受文化的厚重感。所以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加高效地學習高中歷史,教師要采取多種手段來豐富歷史課堂,通過歷史故事的加入來很大程度地保證高中歷史課堂效率。
?誗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