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剛
摘 要:高中階段,特別是在高三復習中培養、運用知識正遷移能力對文言文學習有著積極的作用,學生一旦掌握了正確的文言文遷移方法和途徑,并做好總結歸納,對文言文學習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提高文言文學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知識遷移;有效性
文言文是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著文明,博大而精深。文言文教學一直都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難點,也是高考語文的必考點。然而,高中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卻是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文言文的教學方法一般也缺少創新,加上學生忽視文言文積累,學習方法死板機械,造成考試效果不佳,學生毫無樂趣,文言文學習有效性缺失。因此,本文擬從知識遷移(正遷移)入手來探究如何在高中(高三)提高文言文學習的有效性。
一、知識遷移概述
所謂知識遷移,可以理解為已經掌握的知識對正在探索的知識的開啟作用,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凡是這種影響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就稱為學習的正遷移;反之這種影響起到阻礙和消極的干擾作用,就稱為學習的負遷移。在學習中我們要積極發揮正遷移作用,減少負遷移的影響。
二、知識遷移在文言文教學中的必要性
(一)培養知識遷移能力是改善高中文言文教學現狀的需要
現實中老師一般缺少對文言文教學方法的創新,串講法、翻譯法讓學生對文言文缺乏興趣,學生死記硬背,積累不牢固,短期內難見效果,效率低下。
(二)培養知識遷移能力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體現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學習用歷史的觀點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局限。”這就需要學生通過學習文言經典,理解中國古代“文以載道、教化救世,崇義養性,言情尚美”等優秀文化傳統,并用現代眼光審視,從中吸取民族智慧,古為今用。
荀子的《勸學》中“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其闡述的是要重視學習以及學習必須“善假于物”“逐漸積累”“持之以恒”等見解,在今天學習和生活中也仍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還提到“閱讀淺易文言文,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高中階段的文言文很多能從初中淺顯文言文中找到相關之處。高中必修一《荊軻刺秦王》中“金千斤,邑萬家”,《鴻門宴》中“白璧一雙”以及2014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II語文第7小題第一句翻譯中“田三百頃”,可以遷移聯想初中《木蘭詩》中數量詞作定語的后置句“軍書十二卷”意為“十二卷軍書”,便可翻譯“金千斤”為“千斤金”,“邑萬家”為“萬家邑”,“白璧一雙”為“一雙白璧”,“田三百傾”為“三百頃田”。
(三)培養知識遷移能力還是新修訂考試大綱的內在要求
2016年10月新的考試大綱修訂,其中“一體、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中“四層”,通過明確“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四層考查目標,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問題。其中“必備知識”指出高考中大量的基礎題。這些知識絕大部分都在教材上有明確體現。
歷年高考試卷文言文閱讀,雖然命題都從課外選擇材料,但不少文言文考試題目可以從課本中直接或間接找到答案。2016年高考課標全國Ⅰ卷中第2題文化常識關于“有司”的解釋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有涉及。“有司”側重指相關部門或相關部門的官吏,而不是強調各個級別的官吏。2016年高考課標全國Ⅱ卷中第2題文化常識關于“陛下”的解釋同樣在課本《荊軻刺秦王》中“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中涉及,“陛下”中的“陛”,原指帝王宮殿的臺階,后來轉變成了帝王的尊稱。
三、如何在高中文言文學習中培養知識遷移能力
(一)做好文言文知識遷移的準備
1.回歸課本,背誦經典,夯實文言基礎
高中必修和選修中所選入的文言篇目篇篇都是經典。回歸課本,再次梳理這些已經學過的基礎知識對文言文遷移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習《勸學》可以歸納“而”字常見的用法。學習《游褒禪山記》可以歸納“其”字常見的用法”。學習《孔雀東南飛》可以歸納“相”和“見”的特殊用法。
2.專題復習,構建完整的文言文知識體系
在回歸課本基礎上構建完整的文言知識體系是幫助學生形成遷移能力的關鍵。高中必修課本《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求人可使報秦者”,《荊軻刺秦王》中“群臣侍殿上者”和“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赤壁賦》中“客有洞簫者”,《蘇武傳》中“匈奴使留在漢者”,通過這些句子可歸納出定語放在中心詞后,用者字結尾,構成“中心詞+定語+者”的定語后置句格式。
(二)掌握文言文知識遷移的方法
1.聯想遷移,求同類化
通過聯想舊知識,將新問題納入相應的同類知識結構中,并從這個結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荊軻刺秦王》中“太子遲之”的“遲”和“群臣怪之”中的“怪”可遷移初中《桃花源記》中的類似句式“漁人甚異之”中的“異”字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解釋“遲”和“怪”為“以……為遲”“以……為怪”。
2.比較求異,克服思維定勢
當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知識相似而不同時,“先入為主”的原有知識也常常干擾、掩蓋或替代新知識,因定勢而出現負遷移。文言字詞的特殊用法必須結合語境理解。
方位名詞在文言文中可活用為動詞,也可以作狀語。《燭之武退秦師》中“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一句中便可比較兩個方位名詞“東”和“西”的用法。“東封鄭”中的“東”后面“封”為名詞活用為動詞,意為“以……為邊界”,“東”在動詞前是名詞作狀語,意為“向東”;而“西封”中的“封”是名詞“邊界”,前面“西”字仍是方位名詞“西面”作定語修飾;再比較《赤壁賦》中“順流而東也”中省略主語是曹操,缺一個作謂語的詞,“東”是名詞活用為動詞,意為“向東去”。endprint
(三)實踐文言文知識遷移的途徑
1.教材不同課文之間進行遷移
回歸課本,在不同課文之間遷移,比較歸納,有利于積累記憶,進而形成體系。高中必修課本中“引趙使者藺相如”“自引而起”“乃引匕首提秦王”“左右欲引相如”“引佩刀自刺”“帝引在帷幄”“虞常果引張勝”這些句子可歸納“引”的用法和意義。“火尚足以明”“宜可使”“非能水也”“莫能名者”“左右欲刃相如”“大王必欲急臣”這些句子可歸納能愿動詞后詞類活用現象。
2.課外文言文遷移課內文言文
2016年高考課標全國Ⅱ卷中第4題第一小題“其間豈無剛直之人,而弗勝齟齬,多不能安其身。”一句,翻譯“勝”字的意思,可以遷移課本《鴻門宴》中的語句“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解釋“勝”為“經受住”。
3.文言文遷移成語
每年的高考試題中都有涉及成語的考題,也都有涉及文言的考題。利用成語去掌握文言,既積累了成語,又熟悉了文言,事半功倍。
(1)成語中保留了文言的部分省略形式。省略賓語,如:引(之)以為戒。省略謂語,如:一字(值)千金。省略介詞“于”,如:運籌(于)帷幄、禍起(于)蕭墻。
(2)成語中還有倒裝形式。動賓短語的賓語前置,如:時不我待(時不待我)、何去何從(去何從何)、唯利是圖(圖利)。介賓短語的賓語前置,如:夜以繼日(以夜繼日)、文以載道(以文載道)。介賓短語后置,如:繩之以法(以法繩之)、重于泰山(于泰山重)。
2016年高考課標全國Ⅰ卷中第4題第一小題“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一句,翻譯“是”字的意思,可以遷移熟語“是可忍孰不可忍”意為“這”;翻譯“處”字的意思,可以遷移成語“泰然處之”意為“對待”。
4.文言文遷移現實生活
在我們身邊一些方言,本身也還保留著一些文言現象。比如粵語包含大量文言現象。如:“公雞”倒置成“雞公”;“干菜”倒置成“菜干”;“干魚”倒置成“魚干”。
也還保留有一些詞類活用,如:“你別影我”中的“影”字,在廣東話中活用為動詞“拍照”;“我馬上來車你”中的“車”字,在廣東話中活用為動詞“用車子帶走”。
因此,在高中階段,特別是在高三復習中培養、運用知識正遷移能力對文言文學習有著積極的作用,學生一旦掌握了正確的文言文遷移方法和途徑,并做好總結歸納,將對文言文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在一定時期內學習有收獲,就有興趣和信心去學習文言文,從而提高文言文學習的有效性。
?誗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