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英
當代教師的現狀是很多老師早上5點多天沒亮就出門,晚上10點多才披星戴月回家,很多教師的責任心差,導致教學成績一塌糊涂。因此,我們必須端正心態,提高師德素養。
陶先生說:“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他認為教育是一件大事,既然我們做了大事,做了人世間最偉大的職業,就要學習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要專心于此,奉獻自己。既然我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就要把教育事業看成一件大事來做。
陶先生說:“待學生如親子弟”,這是多么深的責任感啊。教師必須有強烈的責任心,對待學生,我們每個人都要多想想:“假如我是學生”“假如是我的孩子”,就會多些寬容,少些苛求,多些理解,少些責備。我們只有更盡一分責任,才能無愧于學生,無愧于家長,也無愧于自己。
陶先生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自化化人”的。因此,“教師應當以身作則”,強調“身教重于言教”。他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真教師才能培養真人才”。那么,教師怎樣才能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一方面,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自己做到。例如:學校嚴禁學生玩手機,教師就不應該玩手機,否則就沒有說服力了,學生自然也不服從這樣的老師。另一方面,教師應該有自己的人格魅力。以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淵博的知識,優雅的談吐,堅定的信念,高尚的道德去感染學生,去觸動學生的心靈,以真情實感、真才實學、真知灼見去征服學生,使學生得到教育。
信息技術有別于其他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學以致用”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提出“做中學”“教學做合一”這種知行合一的主張,對信息技術這門操作性強的學科尤其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信息技術教學尤其要在“做”上下工夫,就是大家最熟悉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脈絡。其中老師的作用尤為關鍵,要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任務設計要恰當;要做到教學相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指導;課后教師要做適當的效果評價。例如:在Excel圖表制作的教學上,我就布置了3個層次的任務:第一層次:讓學生模仿教師的演示,制作一個y=kx的曲線。第二個層次:小組討論制作y=sin(x)的圖像。第三個層次:自己制作y=sin(2x)和y=cos(2x)的疊加圖像。通過這種層層遞進的任務,讓學生由最初的模仿,到相互討論研究學習,再到自己完成任務,這種學習方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更能掌握好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得到極大的成就感,從而更有興趣地學習,培養善于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是學生操作的過程,也是學生的創作過程。陶先生說:“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那么信息技術教學如何做到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呢?首先,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和前提,只有教師在教學中采用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大膽嘗試,通過練習實踐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會使學生產生創新意識。其次,教師要充實自己,培養創新條件。然后,信息技術教師要形成創新的教學方法。信息技術學科相比其他學科晚了好多年,而且與其他學科不同,我們必須不斷地總結教育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在總結的基礎上進行反思,完善教學行為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創新,學會反思,學會總結,使學生會學,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真正體現陶先生在《創新的教育》中說的:“有行動而發生思想,由思想產生新價值,這就是創造的過程。”
陶先生曾說過“小孩子是最好的先生”,這就是大家熟悉的“小先生制”。陶先生的這個思想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的作用顯得尤為明顯。由于每位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差異很大,必然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小先生”為依托,提高課堂效率,豐富教學內容,獲得較好的效果。我將信息技術課堂中常用的“小組合作制”與陶先生的“小先生制”相結合,在課堂中共同發揮作用。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實施“小先生制”,在小組內,通過競爭推選出“小先生”,激發每個人的潛能,使之發揮特長。每一位同學都希望能在課堂上做一回“小先生”,所以學習熱情高,教學效果好。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這就要求信息技術教師發揚陶行知先生倡導的教育思想、教育精神,認真學習和借鑒他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在教育教學道路上不斷探索創新,恰當地使用教學方法,合理地指導學生的學習,使學習知識與培養能力相輔相成、動態和諧發展。
?誗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