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尚強
摘 要:區位空間分布主要指在認識地理位置與空間分布時應持的基本觀點。地理位置是地理事物空間性基本特征,一般是指某個地理事物的空間占位狀況。更具體一點說,地理位置是指地表某一事物,如國家區域、居民點、工農業、企業、交通運輸樞紐、風景旅游點等外在客觀事物的空間關系的總和。
關鍵詞:地理空間;區位;區域發展
在遠古時期的中國就有關于地理含義的記載“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易經》,在古希臘也有關于地理的描述“大地的描述”Geography,其實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及其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它們的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我們所研究的生物圈、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它們在地球表層有分布的空間規律,因此需要具有較強的地理空間觀才能學好地理學科。
一、區位與地理學
區位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某事物的位置,包括海陸位置與緯度位置,如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跨越了熱帶、溫帶與小部分寒帶。二是指某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存在的聯系,如東北商品谷物糧農業,糧食作物是小麥、玉米。選擇這種農作物是因為當地緯度位置較高屬于中溫帶,屬于半濕潤地區,擁有肥沃的黑土地,以及人均耕地面積大。以上這些都是東北能成為中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的原因。區位與空間分布主要是指在認識地理位置與空間分布應持的基本觀點。地理位置是地理事物空間性的基本特征,一般是指某個地理事物的空間占位狀況,更具體一點,地理位置是指某一事物,如國家、區域、居名點、工農業、交通運輸樞紐、風景點等外在客觀事物的空間關系總和。
二、各種地理要素影響下的空間分布規律
地理要素包括氣候、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要素。這些要素在空間上的分布都具有一定的規律。如氣候的形成,影響因素有三方面:太陽輻射量、大氣環流、下墊面狀況。太陽輻射量主要受到緯度高低的影響。大氣環流包括氣壓帶、風帶或者因為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的季風。下墊面狀況包括海拔高低、植被的狀況,這些都會影響氣候的分布,如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5°左右的地方,形成的原因是赤道地區緯度低得到的太陽輻射量多,空氣盛行上升氣流,再加上赤道附近海洋面積大,所以降水豐富,因此熱帶雨林氣候的特征是:全年高溫多雨。在人文地理中也有類似的空間分布,只不過影響因素不同,一般來說,市中心由于具有交通便利的優勢,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市中心會形成商業區,而工業區要求較低的土地租金,又需要交通便利,因此郊區交通便利的地方很容易形成工業區。住宅區一般位于工業與商業區之間既方便職工上下班又方便購物。這樣的城市空間布局主要是經濟因素影響下形成空間分布格局。所以地理事物空間分布是各種地理要素影響下的結果。
三、地理空間分布具有規律性也有特殊性
地理空間的共性主要是由某地理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所有的空間分布規律。如全球氣候的分布,影響從赤道到南北兩極的分布既有從低緯到高緯的熱量分布差異,氣壓帶和風帶影響下的氣候在地理空間上大致有10種氣候,在大陸西岸由赤道南北依次是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極地氣候。在幾個大陸的西海岸都有這樣的分布特征。例如,熱帶雨林氣候在15°~20°的地方也有分布,比如馬達加斯加東海岸,澳大利亞東海岸,巴西高原東海岸都有熱帶雨林的分布,這就是氣候分布的非地帶性,因為氣候除了受氣壓帶風帶與緯度的影響外還要受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地形(背風坡或迎風坡)、洋流(寒流或暖流)、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等。以上的例子充分說明地理環境除具有規律性外還有其特殊性。
四、正確認識地理空間分布能促進區域的發展
區域是按照一定指標劃分出來的具有一定的界限,在區域內部具有很多的共同特征,如濕潤地區降水在800mm以上,世界地震帶主要有環太平洋地震帶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地震帶,位于地震帶上的地區就應該加強房屋的抗震強度,這樣才能降低發生地震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2008年汶川大地震傷亡慘重,其中很大的原因除了地震震級大之外,就是當地房屋抗震強度不夠。人們沒有預防地震的意識,更沒有地理空間分布的意識。1998年長江荊江河段發生洪水,雨量并不是歷年最大的但是造成的損失是最嚴重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人類在泄洪區種糧食,建設聚落,在洪水來的時候當然損失嚴重。我們學習地理不僅要了解自然現象還要尊重自然規律。我們正確認識地理事物空間分布有利于分析區域地理并促進區域的發展。
總而言之,區域是地理學研究的基本空間單位,各種地理事物空間分布都要受到一定規律的影響,地理環境空間分布具有共性特征同時很多也具有非地帶性特征,正確的地理環境空間觀對于我們研究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對于區域的發展也能起到趨利避害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陸莉敏,蔡凌,陳實.巧用“星圖”軟件 開展交互可視化地理教學:以“宇宙中的地球”為例[J].地理教學,2016(24).
[2]李屏,陳友飛.信息技術在培養中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5(1).
?誗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