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
摘 要:高中新課標明確提出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歷史教師不能只要求學生進行簡單的知識梳理和強化記憶,而要引導學生深化認識、豐富思維、涵養品質,不斷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新課標中指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紤]到初高中歷史課程有銜接性,在初中歷史課堂中也必須著眼于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以下是筆者結合教學工作實際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學科素養的思考。
一、重建“時空架構”,重視培養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它是學生歷史學習的基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不僅要引導學生依據一定的時間軸、空間軸建立一個個“時空架構”來說明某一個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還要能夠培養學生“時空思考”的意識,學生能夠知道特定的史實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的;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例如,在“新中國走向世界舞臺”新課教學時,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不是簡單地按照課文章節順序來講述,而是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將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的重大歷史事件在時間軸上依次呈現出來(下圖)。
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依據該時間軸思考中國重返聯合國、中美關系正常化及中日邦交正常化等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聯,并產生以下疑問:中美關系走向正?;倪^程有何特點?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后宣告尼克松總統即將訪華,這對中國重返聯合國有何影響?中國重返聯合國與中美關系走向正?;g有何聯系?中美關系走向緩和對中日邦交正常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一方面離不開教師提供恰當的史料予以佐證,另一方面離不開學生的時空觀念,從歷史事件所發生的時空特征去分析歷史事件之間的關聯,從而對認識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關系能有所突破,能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效果。
二、精選多樣化材料,重視史料運用
“史料實證”素養,是學生依據相關史料,從中汲取有效信息,并運用相關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對歷史的理解、解釋,提高歷史認識能力的素養。該素養要求學生能夠知道史料是認識歷史的唯一橋梁,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重構歷史的可靠證據,并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筆者認為,初中歷史教學在明確了史料是認識歷史唯一的橋梁這一前提之下,應側重于培養學生閱讀、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通過材料形式的多樣化來提升學生學習歷史、閱讀史料的興趣。
例如,中國古代史復習中,關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復習,引用材料進行復習教學。
材料一:“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譚嗣同《仁學》
材料二:“……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自秦以來,垂二千年,雖百王代興,時有改革,然觀其大義,不甚懸殊?!薄脑印吨袊糯贰?/p>
材料三:“歷代皆行秦政制”——毛澤東
教師提問:從材料中可得知,中央集權制度的開創與哪個朝代有關?結合明清時期相關史實指出材料二中中央集權制度是如何“時有改革”的?結合所學談談你對實行了兩千多年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觀其大義,不甚懸殊”的理解。題目由淺入深,對材料的使用也由表及里,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可以直觀地得出中央集權制度由秦朝開創這一結論,此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閱讀材料來理解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開創性意義正是體現在材料中“二千年”“歷代”等表述中。而第二個問題需要結合所學知識來體現中央集權制度在明清時期的“改革”,最后一個問題超越材料本身,要透過材料去理解背后的深意,只有學生真正理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歷經兩千多年,雖有改革,但都是不斷加強中央權力,尤其是不斷加強皇權專制的過程,本質相同。
材料的運用不能僅局限于簡單的例證、示例,應充分發揮材料的作用,讓學生在閱讀材料的過程中了解歷史、運用歷史甚至是感悟歷史。對材料的挖掘和利用越充分,學生在史料實證這方面的素養才能越有提升。
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是一個整體,共同構成歷史學科在培養學生素養方面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作為一線教師,“為素養而教”的教學目標愈發清晰明確,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基于“少而精”的原則,尋找“最有價值的知識”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學科內容的深化與挖掘上,從“學科本位”走向“學生本位”。筆者堅信,在課堂的點滴中滲透對學科素養的灌輸,學生的學科素養和教學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核心素養的構建:回到原點的教育追問和反思:訪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J].基礎教育課程,2016(177).
[2]夏輝輝.核心素養視野下的歷史教學理解與教學實踐[J].歷史教學,2016(11).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