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章虎
摘 要:知識+方法=能力,知識積累+善用方法=能力提高。知識的學習是課堂教學的焦點,方法的傳承是課堂教學的靈魂。而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識的核心。主要對概念教學的方法進行探討,以期提高初中物理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物理;物理概念;方法;能力
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是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關鍵所在。概念又是知識的基礎,為此探求物理概念教學,提高物理學習能力,值得我們探討。
一、概念的引入方式
物理概念的學習,從過程看分為引入、講解、拓展、深化以及運用等。
1.運用物理史料引入
物理知識枯燥乏味,對于概念的教學如果采用“灌輸”更增添物理概念的抽象性。而在教學物理概念時,融入物理學家的故事、物理史料等,使物理知識增趣加味。
如教學“浮力”時,筆者首先在課堂之初給一個故事,故事為物理課堂增添了趣味性。
公元前245年,赫王農給金匠一塊金子,讓金匠給做一頂純金的皇冠。皇冠做好了,但是,赫王農感覺皇冠和所給的金子重量不一樣,認為金匠摻假了,于是,讓阿基米德想辦法加以驗證是不是摻假了,并且不得毀壞皇冠。這個問題難壞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在浴盆中洗澡時,發現自己的胳膊浮在水面上,放進水里,自然放松的狀態下,又浮出了水面,反復幾次,結果相同……阿基米德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問題的關鍵在于密度,如果重量相同的前提下,皇冠排出水的體積大,說明皇冠里摻了其他金屬。于是問題迎刃而解。這個鑒定皇冠真假的故事,使阿基米德發現了浮力原理——水對物體的浮力,等于物體排開水的體積。
這個故事的引入,增添了物理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對浮力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物理史料很多,物理教學中,適時滲透焦耳、伏特、安培、牛頓等的故事,融入蒸汽機的發明、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等,都可以讓概念的學習充滿趣味。
2.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
物理新課標倡導物理教學應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體驗,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物理學習有用的意識。概念的引入,也需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
如教學“慣性”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坐車的體驗,當汽車遇到緊急情況而突然剎車,人會向后仰;坐在靜止的車里,突然啟動,人會向前傾;運動員在百米沖刺時,到終點,腳步不能立刻停下來;在行駛的汽車里往上跳,還會落在原地;坐在車里,車加速時,人會向后仰;洗完手,手上的水甩掉;洗衣機甩干桶;拍打身上的土;跳遠運動員的助跑;飛機空投等等,無不從生活現象引入,利于學生對“慣性”的理解和運用,激活學生的思維。
二、概念的教學方法
1.理解法
長期以來的物理概念教學,教師通常采用“告之”的簡單、快捷的方式,讓學生不知其味地背誦和運用。如教學“參照物”的概念時,教師會避繁就簡,直接告訴學生“參照物就是用來參照的物體”;“浮力”的教學,也采用直接傳授的方式,“浸在水里或者其體液體里的物體受到的向上托力就是浮力”等等,如此的概念教學,教師強行“灌輸”,學生機械“倉儲”,對于概念的真正意義、所包含的內涵以及外延全然不知,學生記住的是課本上的金條玉律,沒有真正走進物理的知識和現象中,沒有真正理解,談準確運用也就不可思議。
教育心理學指出,人對知識的學習應以理解為基礎,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才會形成持久的印象。物理概念的學習,應首先讓學生理解,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述一遍,才有助于理解和記憶。
如教學“運動”時,對于“運動”的概念是: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的改變。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這個“固定”的定義中走出來,應從本質上加以理解,位置的變化,表現在距離的變化和角度的變化,為此,讓學生對機械運動的概念在理解的基礎上概括為: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而言的距離的變化、角度的變化。這樣的理解,不僅準確地把握了機械運動的概念,也為以后的速度、加速度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再如“聲音的特性”的教材中,把聲音的強弱定義為“響度”,筆者在教學中深有感觸,與其告訴學生“響度”是“聲音的強弱”,不如“聲音的大小”更利于學生理解,并且“聲音的大小”的描述與生活更接近。
“杠桿”“密度”“速度”“功率”等的概念的教學,都應該考慮到學生的理解力,應盡量用利于學生理解的句子進行解釋,如“密度”,教材中這樣定義:物理學中,由某種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比。這樣的概念定義法,不僅通俗易懂,更為以后做相關的密度計算題做好了鋪墊。
2.列表法
列表法呈現概念,可以對一些知識內容一目了然,列表不僅利于概念的掌握,也是學習方法的掌握。如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不同,用列表法表示出二者的區別,如下:
如此簡單的表格,將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不同從構成特點、對光的作用以及成像的特點等三個方面對比,一目了然,不用死記硬背,二者的概念以及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一覽無余地呈現出來,不僅降低了知識的難度,也讓學生學會用比較法理解和學習物理概念。
除了文章中提到的教學方法,還應該注重圖像法、問題教學法、實驗法、視頻電教、探究和實踐等的靈活運用,以期達到最佳的效果,讓學生會學、樂學,為核心素養的提高和發展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玉涵,代偉,鄒勤.初中物理概念教學優化思考[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6(11).
[2]蔡劍.創設物理情境規引學習過程: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之“過程性情境”創設訴求[J].物理教師,2015(4).
[3]毛艷濤.淺議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的基本方法[J].未來英才,2017(9).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