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英 曾南威
摘要:小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隨著社會的發展,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必將受到社會快速發展的沖擊,從而影響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課題組以建甌市城東南片區為例,調查與分析了當前小學生身心健康的現狀,從學校環境的視角,深入地分析了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環境因素,并進行整合;從身心健康教育的視角,提出了針對改善學校學科教學工作和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措施,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小學生;身心健康;學科教學;現狀;調查;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31-0018-01
1.調查目的與調查對象
本課題組以福建省建甌市為例,對建甌市東城區的3所小學的三、四、五、六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抽樣調查與個別訪談,其中城東南片小學包括1所農民工子女就讀小學,2所市區學生就讀小學。學生調查問卷涉及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學科教育需求三個方面,共回收有效問卷645份,回收有效率99.8%(其中男生381份,占59.07%;女生264份,占40.93%)。教師調查問卷涉及身心認識、施教狀況和現狀評價等內容,回收有效問卷12份,回收有效率100%(其中男教師3份,占40%,女教師9份,占60%)。學生年級人數樣本與教師教齡樣本組成如表1表2所示:
表1:學生年級人數樣本組成
表2:教師教齡樣本組成
2.調查結果及其分析
2.1?調查結果。
(1)身體上存在的問題集中在:超體重和肥胖問題在小學生中日益突出,近視率逐年增加,近視年齡呈低齡化。蛀牙齲齒發生率不斷提高。
(2)學習上存在問題的集中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注意力不集中、馬虎、自主性、厭學情緒等占一半以上。其次是社交障礙,缺乏自信。最后考試焦慮、挫折適應、青春期教育、情緒管理等由高到低分布。
2.2?討論與分析。
(1)家庭因素。家庭氛圍,就是指一個家庭的環境氣氛和情調。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可使家庭成員性格活潑開朗,身心健康;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圍,則會使家庭成員性格孤僻內向,生活中孤獨不合群。學生父母的教育方式,寵愛、溺愛孩子的同時又表現出某種專制,重智力教育,忽略了道德、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學業上對孩子過高期望與施加過大的學習壓力,遇到問題采取簡單和粗暴的棍棒式教育約束子女。
(2)學校教育因素。學校是小學生社會化的主要課堂,學校教育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目的性和有計劃性,學校教育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無疑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重智輕體,片面追求升學率。這種狹隘的教育面向會給大量的青少年在其社會化的成長過程中帶來嚴重的消極影響。
3.建議與對策
3.1?積極提升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培養熱愛生命和積極生活的學生是一個長期而連續的過程。教師要發揮其在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導作用,要培養出這樣的學生必須自覺地轉變自身的生命知識觀和教學觀,轉變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態度和行為方式,重新塑造自己的職業形象和職業信念。這些教師由于缺乏對自身職業的熱愛,自然就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鉆研和缺少責任意識,也就更談不上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實踐,又怎能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者呢?心理健康教育喚醒的是人的心理健康意識,既包含著學生,也包含著教師。只有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提高了,職業生命激揚了,才能激揚學生的生命激情。
3.2?構建科學生態的身體健康課程體系。體育參與可促進學生自身身心的健康發展,快樂的心情可以使人身心更加的和諧。營造良好的學校體育氛圍,開展校園內的小型趣味體育競賽,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動力,使學生在學習上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3.3?提升家校社“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身心健康教育主要在課堂內進行,按照教學大綱的教案計劃從現實的生活當中抽提出來,脫離具體的道德情境,出現“五天的學校教育抵不過一天的社會(家庭)教育”,即“5+2=0”的現象,折射出學校教育的脆弱。
學校和教師需要將學生帶入社會實踐中,與家庭、社區、社會等各方面形成合力,讓社會、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延續。
參考文獻:
[1]?季瑩瑩.中學思想政治課中進行身心健康教育的思考與探索[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覃兵.論教師主體生命意義的消解與重構[J].教師教育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