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
摘要: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科是小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良好的語文素養可以有效的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小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引導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善于運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在不斷探索中,勇于嘗試和創新語文教學方式,全面提高和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本文主要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素養培養策略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文素養;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31-0035-02
語文素養是一種綜合評價,包括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思維品質、語言積累、品德修養、學習習慣、語感、審美情趣等。小學階段,語文教師在按照課程標準進行知識講解的同時,還應拓寬教材內容,豐富小學生的知識面,讓小學生多元化的學習語文知識,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小學生的文化基礎。讓小學生的能力得到發揮,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小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做一個良好的鋪墊和知識儲備。
1.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語文素養的重要意義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的要素涉及面廣泛,包括語言能力、語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學習思考能力、人文素養等。語文是基礎學科,同時語文學科也是一門母語教育課程。語文課程是一種學生用于交談溝通的工具,也是讓學生學習知識的鑰匙。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有助于學生在成長階段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在小學階段,語文素養的培養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的情感,良好的語文素養可以使得學生從小情感豐富細膩。培養學生多方面閱讀文學知識,正確理解文章的意境美,了解文章的內涵,懂得欣賞文章的句子或者片段。掌握合理的掌握語言的溝通交流表達方式。從而讓學生掌握說話的技巧以及語言表達技巧。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素養的培養可以增強小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深刻理解課堂所學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接收能力,為今后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對語文更深層級的學習奠定了基礎。語文素養的培養,有效的激發了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豐富了小學生的語言積累,熟練的掌握了語言技能,使小學生具有深厚的文化素養。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2.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素養培養的策略
在新課程改革標準中,語文素養的內涵以及包括的要素概念是非常廣泛的。語文素養不僅僅是語言技能和寫作技能,它是學生個人自我發展、自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語文素養概念的提出,使得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更加注重對小學生傾聽能力、語言溝通能力、文章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的培養。更加重視語言的運用的準確性和實用性。注重對學生學習語文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進而實現對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語文素養的高低取決于個人對語文知識結構的認知和運用以及知識積淀的程度。知識的積累程度能反應出一個人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可以有效的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和知識涵養。
2.1?善于聽取意見,培養傾聽能力。傾聽是一種藝術,學會傾聽是一種心態和能力。學會傾聽有助于學生對不同文學作品的賞析有一個全新的認識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讓學生在任何環境下都可以沉浸在學習的環境中。還可以讓學生學會懂得與他人的交流中進行很好的溝通,尊重他人,體現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在語文課堂教學時,由于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自控能力弱、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特點,所以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應時刻關注小學生的動態,把握學生的特點,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教師與學生交流時,要積極引導學生掌握語言技巧,培養學生整合知識和鍛煉學生的傾聽能力。課堂上,學生應認真學習,用心傾聽同學之間相互討論的學校內容,用心聽語文教師的分析講解。其他同學進行發言的時候,不要輕易打斷,要等其他同學發言完畢后,在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然后與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與思考和探討。對其他同學提出的意見或者建議要虛心接受,將他人的不同見解與自己的觀點進行對比,進而進行學習和改正。善于聽取他人意見,培養自身的傾聽能力。
2.2?進行口語鍛煉,提高溝通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語言的書面表達,不注重口語的使用,忽略了語文學科的實際應用能力。口語溝通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且非常重要的技能。日常生活中與人交流、同學相處、演講發言都需要運用口語交際技能[1]。口語能力的培養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語文素養的一部分。為了更好的對學生的口語進行鍛煉,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教師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的進行口語鍛煉,進而在鍛煉中,不斷提高口語表達能力。例如:教師對課文《草原》進行講解時候,可以根據課文描寫的草原景象,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草原的風光和民俗風情。或者可以讓學生通過想象和課文的描寫分角色的表演課文中的作者和蒙古包主人互動交談情境。通過這樣實際的表演和想象,可以真切的讓學生體會語言表達的重要性,提生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3?激發閱讀興趣,提升閱讀能力。有效的閱讀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養成勤于閱讀的良好習慣。通過閱讀,不斷的積累語言材料,在量的積累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達到提升閱讀能力的效果。學生在進行閱讀時,教師應及時了解學生的讀后感,了解學生內心的真正想法,和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對學生的閱讀結果給出有建設性的意見。鼓勵學生大膽的表達閱讀感想,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提升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在不斷的思考和探討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2]。小學生語言理解能力弱,通過閱讀養成這樣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2.4?勤于積累素材,鍛煉寫作能力。寫作能力是在不斷的積累素材和不斷的閱讀文章過程中形成的。寫作能力是培養語文素養的重要能力。小學生好奇心強,自我規劃能力弱。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素材積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3]。在閱讀和記錄素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增強思維活躍度,加深語言素材的印象。教師應鼓勵學生善于觀察,多參加可以積累素材、提高語言能力和鍛煉寫作能力的活動,為以后寫作素材的提供打下堅實的基礎。
2.5?豐富課外活動,提升語文素養。豐富的課外活動,對小學生提高語文的綜合能力有很大的幫助。課文活動同時對小學生的語言表達、口語交際、語言理解等能力進行鍛煉。通過課文活動的實踐,全面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4]。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課外視頻片段,不但能好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通過播放符合學生年齡段特點的視頻片段向學生提出觀后感,以及視頻片段中的某個情節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和探討,可以用小組辯論的方式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可以彌補課堂互動時間有限的情況。提高了學生口語表達的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
總結
語文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小學語文教師應認識到語文素養的重要性,積極培養學生閱讀、寫作、交談等多方面綜合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將語文知識和生活實際進行結合,加深語文知識的印象,使得學生可以全面發展。教師還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對語文學習更加主動,進而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提高語文教師教學質量。在此基礎上,有效的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楊芷芳.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J].才智,2018(13):77.
[2]?李霞.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方式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7(29):15.
[3]?朱秀麗.淺談語文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培養[J].現代交際,2016(20):189-190.
[4]?辛中孝.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文素養培養路徑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6(S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