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 徐會燕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在教學中指出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學習過程應該充滿樂趣。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辫b于此,我校提出了“樂學”口號,明確了樂學高效課堂的內涵:在課堂上,以“先學后教,注重訓練,當堂達標”為教學策略,重點實現“樂字要突出,習慣要養成、能力要凸顯、知識要掌握”。
一、構建先學后教、注重訓練、當堂達標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針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思路,經過課題組的全面研究,構建了“課前體驗、初步感悟—課中體驗,深化感悟—解決問題,當堂達標—課后踐行,內化感悟”的基本流程。
第一環節:課前體驗、初步感悟。在課前,學生通過家長的幫助,搜集相關材料,進行家庭、社會、學校的調查、采訪、實踐等活動,對主題活動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識。
第二環節:課中體驗,深化感悟。在老師的引導下,把課前自己掌握的資料,通過匯報、交流等形式展示出來,結合主題活動,展開討論,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如表演、故事游戲等),親身體驗、感受。
第三環節:解決問題,當堂達標。教師設計一些基本題和拓展延伸題,檢測學習效果,做到當堂問題當堂解決。
第四環節:課后踐行,內化感悟。根據活動特點、后續延伸等,布置一些主題實踐活動(如:為父母洗腳、宣傳手抄報、向孤寡老人獻愛心、愛心銀行等),讓本節課所學內容學以致用,貫穿始終。
二、課前積累、課中互“動”,打造快樂課堂
1.積累快樂素材,打好有備之仗
我們經常說“不打無準備之仗”!一節課是否精彩,教師的備課事關重大,“快樂”素材的積累和備好課是學生“樂學”的關鍵。“樂學”離不開“快樂”的素材,很多素材來源于生活、來源于自然,教師平時要熱愛生活、觀察生活和社會,將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簡單化、生活化。比如教科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我發現……》一課,我們可以搜集一些學生喜歡的、與學生生活的相關素材:為什么夏天狗總是伸著舌頭喘氣?為什么下雨前魚要游到水面呼吸?為什么雷雨時,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為什么蝸牛爬過的地方會留下一道亮晶晶的線?這樣,既喚起了學生的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知識。
2.構建互動課堂,營造樂學氛圍
要想學生樂學,就必須讓師生、生生之間雙向互動,在互動中學會知識,掌握技巧。在合作中,必然會發生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思想碰撞,使彼此的認知和情感得到升華,從而激發了學生求知欲望,使知識得到了不斷更新,能力得到了不斷提高。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崩蠋熞灿胁蝗鐚W生的地方,學生有什么獨到的見解都可以放膽在課堂上講出,充分發揮“小老師”的作用,讓課堂變為快樂的場所。
三、課中共“創”,激發“樂學”源泉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的任務就是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投入到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去。
1.課前導入故事化
課前導入作為新課的第一個環節,能否吸引學生,讓他們自覺走進去,至關重要。小學生喜歡聽故事,那么與新課相關的故事導入必不可少。例如,教學《我不能撒謊》一課,通過播放動畫故事《狼來了》,學生在看到小男孩一次次撒謊,山下的農民伯伯一次次被騙后不再相信他,狼真的來了,他只有活活被咬死。學生明白了說謊帶來的可怕后果,樹立決不能說謊的信念。故事深深吸引住了學生,他們的興趣被激發,效果可想而知了。
2.創設“情景劇”,讓學生愛上道德與法治課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材中,都是通過幾幅圖、幾句話、勾勒出本節課學習內容。簡單地讓學生記憶,學生肯定不感興趣。如果把它們改變成“情景劇”,學生不僅喜歡表演,而且在表演中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掌握知識和技能,可謂一舉多得。例如,在教學《節約水電》一課,我讓學生了解了我國水資源的嚴重不足后,學生的心靈受到觸動,喊出要珍惜水資源的口號??梢欢螘r間后,學校的水龍頭經常關不緊,甚至有的學生視而不見,可見教學效果并不明顯。于是,我讓學生表演了《水龍頭的呼喚》小品情景劇。情節大致是這樣的:小男孩打開水龍頭—流水“嘩嘩”歌唱—小男孩洗完手沒關水龍頭—“水龍頭”垂頭喪氣,“流水”流下眼淚—小女孩走過來—同樣沒關—“水龍頭”灰心喪氣—又一個小孩來洗手—洗完手關緊了水龍頭—“水龍頭”和“流水”高興得手舞足蹈,不約而同地露出了笑臉。短小的情景劇,學生樂于接受,效果極為明顯,不節約的現象幾乎杜絕。
一堂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果如何,很大程度取決于任課教師的課堂管理水平。如果我們無法正確引導好課堂中“快樂”尺度,導致“快樂”演變成混亂,每個人都“快樂”著自己的“快樂”,那與樂學高效是背道而馳的。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課堂教學中的“快樂”因素,讓學生在樂中學,那么,道德與法治課的“教”與“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簡介:王永(1978—),男,山東臨沭人,大學本科,職稱: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校園文化,品德與社會教學;任職于山東省臨沭縣第五實驗小學。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