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在體育教學中,對于技術動作的學習,學生會有很多的問題出現,對于這些問題教師不能不顧,反而還要能巧妙運用,及時轉化,來生成和獲取體育學習的資源,繼而有效的開展學習活動。本文針對體育教學中學生的“問題”,提出了引導討論,精講點撥、先練后教,以學定教、先做后學,有效感知、錯誤示范,有效化解等四種利用學生的提問開展學習活動的策略和方法,以期提高體育教學效果。
一、引導討論,精講點撥
針對教學和學生學練過程中的問題,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組織,讓學生進行小組的交流探究,并對一些似是而非的重要問題開展深入的討論。讓學生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合理設置成“問題”,并作為教學的起點,在不知不覺中引領學生把“問題”轉化為教學目標。交流討論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知識的意義建構。教師在組織討論時,要鼓勵不同意見的爭論,對學生的發(fā)言作出評論,通過精講點撥,幫助學生主動建構認知結構。如學習蹲踞式起跑這一內容時,許多學生會發(fā)出疑問:“站立式、蹲踞式都是起跑的方式,它們有什么區(qū)別呢?哪種起跑的方式最好呢?不同的方式對起跑的速度有何影響呢?”學習籃球投籃技術時,教師提出:“原地單手肩上投籃與原地跳投比較,同樣是投籃,為什么原地跳投要比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準確率要高呢?”就這樣不失時機地抓住這些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的思維品質得以發(fā)展,并在原有知識基礎上主動建構了新的認知結構。
二、先練后教,以學定教
體育教學過程可以通過讓學生針對出現的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先練后教,突出教師學法的指導來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情景。如在前滾翻教學時,讓學生進行不倒翁、低頭看天、跳跳樂等游戲后,就可以嘗試讓學生進行前滾翻的嘗試,然后讓學生就練習中的問題進行交流,小組匯總問題,就會出現諸如“老師,為什么我的前滾翻翻不正呢?”“為什么我翻不過去呢”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不用直接告訴學生,可以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讓學生組成小組在練習中討論找答案,先練后教,自己尋找問題的方法,然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學習,以學定教,進行講解示范,引導學生在練習中注意剛才提出的問題,巧妙將學生的問題化解,使學生在質疑中掌握技術動作,在問難中提高學習興趣,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使體育學習充滿樂趣。
三、先做后學,有效感知
體育教學中如果沒有利用身體的練習和感知覺學習新的技術動作時,小學生的頭腦是空洞的,也就沒有思維活動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就不能形成屬于學生自身的技術動作和理解動作概念。針對學生的問題,教師可以采用先做后學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有效感知,進而有效學習動作技能。如在籃球教學中,學生對于投籃有非常濃厚的興趣,在投籃中也有很多的問題,如我怎么就投不中呢?在單手肩上投籃過程中,哪個腳應該放在前面?投出去的籃球為什么要旋轉?投籃的瞄準點應該在哪個位置等等。此時教師如果直接告訴學生,學生對投籃技術動作的理解和掌握則只會停留在教師的講解和示范中,學生就不會在學習中有效感知技術動作。教師可以先不用告訴學生技術動作,而是讓他們先進行一些嘗試性練習,包括學生自己認為的一些動作方法。如針對單手肩上投籃哪個腳在前的問題,可以讓學生用兩個腳分別在前進行嘗試,體會不同的身體投籃感覺,經過嘗試后,學生都普遍認為投籃手同側的腳在前更容易全身的協調發(fā)力,這是也可以結合投擲教學中異側腳在前的技術動作,讓學生明白投擲技術動作異側腳在前是為了在最后用力階段增大用力的距離,讓學生明白不同技術動作之間的差別;在投籃中籃球旋轉的問題中,也可以結合實際的身體體驗,教師結合物理知識為學生進行講解,在先做后學中有效感知技術動作。
四、錯誤示范,有效化解
在體育教學中有時學生的提問有些是沒有意義的,但也有很多問題雖然聽起來感覺很好笑,但是問題本身卻存在學生技術動作需要掌握的重難點。可以根據學生的提問質量,結合問題進行一個錯誤動作的示范,有效化解學生技術動作學習中的盲區(qū)。如在教學生籃球的雙手胸前傳接球時,學生提出:“老師,我怎么就是接不好籃球呢,而且籃球很容易砸在我的胸前,有時還會砸在我的臉上。”這個問題其實是學生在練習中沒有做出主動伸臂迎球的動作,此時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問題進行錯誤的示范,讓籃球也打在自己的胸前,然后引導學生給這個錯誤動作找毛病,經過學生的仔細觀察和體會,最后統(tǒng)一認識,接球時,雙手不能等球,應主動伸臂迎球而后緩沖,“錯誤”來自學生毛病又是學生找,學生很快掌握了雙手胸前傳接球的正確動作。
教師可以根據問題的產生,用“問題”引領學生把握學練的要點,在教師的引領幫助下通過自己的探究,以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初步的嘗試練習,獲取知識、形成技能、有效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結合教師的適時引導,學生自己通過探究獲取知識技能,來提升學生體育學習的效果和學習能力。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