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摘要】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多架幾把“梯子”,有了這些“梯子”,學生的習作能力就能得以發展,不斷提升。只要教師的引導有了實效,學生自然會樂于習作并順“梯”而上,也定會寫出一篇篇優秀的作文。
【關鍵詞】作文教學;興趣;積累;練筆;評價
《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中年級的習作要求明確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而現實中似乎學生作文難,難于上青天。
作文訓練的廣闊背景是現代生活,是一個學生所具有的經歷和環境。那么如何讓學生樂于表達,勤于習作呢?我結合中年級的語文教學經歷,就習作教學談談一些粗淺的想法與做法。
一、架一把興趣的直梯,讓學生乘興而上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可以使學生產生深厚的興趣和競爭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動力。這樣,學生寫出的文章才會有生活氣息,富有真情實感。
金秋十月,田野一片金黃,是“親近自然”的大好時期。農忙開始了,農民收割完稻子后,我就帶領著學生來到田邊,體驗勞動的艱辛。很多學生第一次參與這樣的活動,心里甭提有多高興,他們一邊感受農民豐收的喜悅,一邊參加勞動——拾稻穗。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勞動,學生整整拾了兩大袋金燦燦的稻穗。回到教室后,我和學生就開始暢談剛才拾稻穗的情景。學生們有了親身的體驗,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有的說勞動中手刺破了,有的說鞋子踩臟了,還有的說胳膊被蟲子咬得紅腫了……我就趁熱打鐵,布置學生把剛才拾稻穗時的感受寫下來。于是學生記錄下拾稻穗的獨特感悟:有的學生從地里遺留的許多稻穗中發現收割機收割后的浪費現象較嚴重;有的學生提出農民用火焚燒稻秸不僅污染了空氣,而且容易燒到路邊的小樹苗;有的記錄下了第一次下地勞動的情景,體驗到農民伯伯種田是多么艱辛;有的學生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義深有感觸……這次練筆中,呈現出“橫看成嶺側成峰”“濃妝淡抹總相宜”的生動畫面,展示了學生習作的不同風姿,充滿著生活情趣。
筆下流露出來的情感來源于生活,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因此,習作很好地解決了寫作之“米”的問題。有了可寫的內容,再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些寫作技巧的滲透,往往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學生對寫作充滿了興趣,激活了思維。記自己的親身經歷,說自己想說的話,就是一篇獨一無二的好作文。因此,習作中給學生架一把興趣的直梯,讓學生乘興而上比什么都重要。
二、架一把積累的階梯,讓學生拾級而上
(一)緊扣書本,積累素材
語文教材選入的文章是學生習作很好的例文。因此,我讓學生多讀多背書中的優美詞句、好的片段。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課文的示范作用,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表達思想的方法。如教學《西湖》《北大荒的秋天》《廬山的云霧》等課文時,我著力于引導學生看一看作者是怎樣細致觀察大自然的旖旎風光的,有哪些獨特的感受,然后在秋高氣爽的日子里,讓學生觀察天邊絢麗多變的晚霞。學生按照我指導的觀察方法認真揣摩景物的特點,對霞光的描寫自然就顯得與眾不同,寫出了獨特的云彩形狀,對天空產生無盡的遐想,表達出對大自然真摯的喜愛之情。
在教學《愛因斯坦和小女孩》《翻越遠方的大山》《我不是最弱小的》等課文時,我讓學生細心觀察作者是如何通過對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情、心理活動的特點描寫來反映人物的個性特征以及內心世界的,從課文中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表達方式,積累素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于是那拔河比賽中的小胖墩形象、拉拉隊員的語言神情一 一呈現在學生筆下;大掃除中,那些勞動小能手一連串的動作、心中的想法被學生一 一栩栩如生地表達出來了。
(二)課外閱讀,擴充素材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多了,知識就會豐富起來,寫起文章就會得心應手。因此,我在班級里經常開展“讀好書”的活動,并倡導每位學生準備一本采蜜本,以便隨時積累優美的詞語、句段。組長負責將那些動人的語句、精彩的描繪、形象的比喻等拿出來與全班共享。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使學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升,就需要學生不斷進行知識積累,就得有“源頭活水”。因此,給學生架起一把積累的階梯,及早解決他們“無米下鍋”的問題,讓他們拾級而上,他們作文時便會文思如泉,得心應手。
三、架一把練筆的旋梯,讓學生盤旋而上
(一)日記引路,及時練筆
一般來說,寫日記、周記是教師加強學生課外練筆的首選。每周寫一篇日記,對學生來說是容易做到的事情,不會感到有負擔,也不會反感,而且會暢所欲言,認真去展示自己。同時,教師也不需花那么多時間,只需抽半天時間對日記做簡單批改。這樣既減輕了負擔,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開展活動,隨時練筆
在特殊時間開展特殊教育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比如九、十月份節日比較集中,有重陽節、教師節、中秋節,連著國慶節,這一個多月的活動,我把它定為“感恩”系列。找資料,尋由來,說傳說,吟詩歌;去敬老院送溫暖,制作各式賀卡,把祝福送給老人,帶去歡聲笑語;去超市、大賣場調查月餅形狀、口味以及銷售情況……因為這些離學生很近,就在身邊,觸手可及。于是學生積極參與到了活動之中。活動之后,學生會急于把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記錄下來,何愁沒有練筆內容呢?
(三)結合課文,隨文練筆
俗話說:“勤寫筆下生花。”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多練多寫,所以除了每單元的習作訓練,教師經常會在課堂上布置隨文“小練筆”,把語言形式的運用和課文內容的理解有機地結合起來,彼此交融。
1.在文章情感共鳴處,將情感沉淀下來。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感悟,積累情感。教師可以隨時捕捉情感的積蓄點,讓學生及時練筆,將會達到一種很好的效果。如在教學《蟻國英雄》一課時,學生從中找出描寫火勢的句子,體會到火勢的強大;接著默讀螞蟻突圍的相關句子,感知外層螞蟻的獻身精神,體會外層螞蟻的英勇;最后學生體會到外層螞蟻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把死亡留給自己時那種從容不迫的獻身精神。于是我就設計了這樣的練筆:“同學們,我們無不為這些蟻國英雄感到驕傲和自豪,拿起你的筆,帶著對蟻國英雄的由衷敬意,為這些英雄們譜寫一曲你心中的英雄之歌。”并出示句式:“蟻國英雄們,當……時,你們……;當……時,你們……;當……時,你們……”endprint
2.在文章精彩經典處,將精彩模仿下來。學生都具有極強的天然模仿才能,通過仿寫范文,能夠激發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發展創造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北大荒的秋天》時,可讓學生仿照課文用“總-分”的構段方式進行小練筆,抓住景物的顏色、形狀寫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可以寫校園的草坪、爺爺的菜園……
3.在文章留白處,將情感豐滿起來。很多文章讀起來意猶未盡,引人深思。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結合學生好奇心強與想象力豐富的特點,引導學生練筆,讓學生參與文章的續寫創作,激發學生練筆的興趣。例如在教學課文《祁黃羊》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筆:“人們在聽了祁黃羊推薦解狐擔任中軍尉時會說些什么?解狐聽到祁黃羊推薦自己后會說些什么呢?”“當祁黃羊的兒子祈午聽到父親推薦自己后又會說些什么?”經過引導,學生說得不錯,既揣摩到了人物的品性,又得到了口語表達能力的鍛煉,然后展開想象的翅膀,馬上落筆成文。
多樣的小練筆訓練形式,培養了學生想象和創新的能力,提高了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當然,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適當的練筆形式。因此,習作中給學生架一把練筆的旋梯,讓學生盤旋而上,再加上長期的訓練,就能使學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寫作水平得到質的提高。
四、架一把評價的云梯,讓學生爭相而上
給學生作文寫評語,是作文教學過程中舉足輕重的環節。教師在精批細改作文時,不可以“圈改詞句”了事,而是要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作文實際內容出發,給他們寫一些淺顯易懂、具體可感而且有一定激勵性的評語,才能使師生之間的溝通變得有效起來。要讓學生從教師的評語中得到啟發,領悟寫作的真諦,使學生的作文“活”起來。批語不在長短,要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來自教師的肯定與贊賞。這樣每一次習作都得到教師的贊賞,誰不滿懷信心樂于寫作呢?如:“你寫得太好了,老師已經看到了你筆下那一塊到處都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田野了!”“圍繞‘夏天真熱呀這一句總起句,抓住知了、小狗、小朋友的語言、動作、表情,寫出了夏天熱的特點。”
學生的寫作水平有了進步,還要想辦法將學生的作文展示出來。我在教室的墻上開辟了“我手寫我心”欄目,就是要讓學生把自己的作文或課外閱讀中的好句好段貼上去與大家分享。同時,我還及時向各類網站、雜志推薦一些優秀習作,將發表的學生習作展示出來供大家欣賞。這相互欣賞、享受成功的做法,極大激發了學生對寫作的興趣,使學生心中有股沖勁,相信自己,不甘落后,奮起直追。
在習作教學中,學生其實需要很多架梯子,有了這些梯子,學生的習作能力才能得以發展,得以提升。習作教學之中,對于學生不管是展示人前的指導,還是深藏背后的積累,只要教師的引導有了實效,學生自然會樂于習作并順梯而上,也一定會呈現出一篇篇文質兼美的習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