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楚潔
(321000 金華婺城區人民法院 浙江 金華)
按照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主張權利的一方就對其有利的權利發生要件負有證明責任。因此,不當得利的請求權人,應對“沒有合法根據”這一要件承擔證明責任。而這一觀點的反對者們提出的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法律上的原因”屬于消極事實,依照證明責任的消極事實學說,為消極的事實陳述的人,不負證明責任。
就“沒有合法根據”證明而言,雖有人主張所有類型的不當得利均應由受益人承擔證明責任,但多數觀點均主張受益人對部分類型的不當得利承擔證明責任。如有人建議,對給付型不當得利,由受損人承擔證明責任,對非給付型不當得利,由受益人承擔證明責任。還有人主張,對于給付型不當得利,應由受損人承擔證明責任:對非給付型不當得利,應區分何方當事人“導致了財產利益的變動”。對于因請求人行為導致的,由請求人承擔證明責任;對于非因請求人行為導致的,應由受益人承擔證明責任。這些觀點雜亂紛呈,但就其主張受益人承擔證明責任的理由來看,不外乎消極事實不易舉證、受損人舉證困難、與消極確認之訴存在沖突、受益人更易舉證。
根據舉證優勢及證據規則一般原理,對于不當得利舉證責任應由被告承擔,因為被告要獲取他人利益就應當有合法的根據,因此對于“沒有合法根據”應當由被告提供證據證實。按照此種舉證責任的分配,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在實踐中會出現很多問題,從而導致裁判不公。如雙方存在借貸關系,原告通過銀行轉賬歸還了借款并向被告索要借條,此時被告也必然歸還或撕毀,之后原告提起不當得利之訴。按照以上分配理論,必然導致被告敗訴。
受損人舉證符合《證據法》“誰主張,誰舉證”的邏輯。這一點除了以司法解釋作為規范依據外,還有以下幾點實質根據。
首先,給付欠缺原因屬偶然的反常事實,且在原告風險控制領域之內。給付行為是一種有目的意識的財產轉移行為,任何人不會無緣無故給付別人金錢,但凡財產給付必有一定的原因。給付通常是為了履行一定的債務,該債務所對應的債權就是受領給付一方保有給付的合法根據。當給付人所要履行的債務客觀上不存在或者無效的時候,對方就會產生不當得利。換言之,之所以給付行為會造成不當得利,就是因為給付一方主觀以為存在一定的債務,而客觀上該債務并不存在。一般認為,給付型不當得利只發生于作為給付原因的合同之債不成立、無效、被撤銷、被解除以及誤認存在其他債務,而非債清償的場合。原告主張被告獲利沒有合法根據,實際是主張原告自己的給付欠缺原因。但正如上述,沒有人會無緣無故給付他人財產,給付必有一定的緣由。所謂給付欠缺原因實際是指,給付一方誤認為存在給付原因。債務關系客觀上不存在相對于正常給付而言,欠缺給付原因,無論是誤認債務而非債清償,還是履行原本不成立、無效或已被撤銷、被解除的合同,均屬偶然的反常事實,因此應由主張該反常事實的一方負舉證責任。而且,給付是原告主動實施的,被告只是被動地受領給付,給付出于什么原因,該原因是否真實有效,原告應該比被告更清楚。財產利益是在原告控制下發生了變動,原告對損益變動握有主動權,原告不給付,被告就不會獲利。既然損益變動在原告的風險控制領域之內,由其承擔舉證不能的風險,自屬合理。如果把給付原因的證明責任推給被告,那在邏輯上等于是不問原告為什么給付,先推定被告接受給付構成不當得利,然后再要求被告證明接受給付有合法根據。
其次,如果把“獲利沒有合法根據”的舉證責任分配給被告,會導致極其不合理的結果。試想,如果被告不能證明自己取得原告的給付具有合法根據,就判決被告構成不當得利的話,將會引發一系列不良的司法示范效應——債權人在接受債務人清償之后,不僅不能返還借據,而且還必須將借據永久保存,否則,一旦借據丟失,債務人就可以要求返還不當得利。按照這個邏輯,勞動者領取工資也必須將工資條永久保存,不能丟失,否則隨時可能被用人單位以不當得利為名要求返還,這是不是有點匪夷所思。更有甚者,把舉證責任分配給被告,將會產生誘發債務人不誠信行為的道德風險。
最后,“獲利沒有合法根據”并不總是消極事實。如上述,給付型不當得利只發生于作為給付原因的合同之債不成立、無效、被撤銷、被解除以及誤認為存在其他債務而非債清償的場合。其中,合同無效、被撤銷、被解除等事實均不屬于未曾發生過的消極事實,而是需要具備一定條件才能構成的積極事實。因此,即使按照待證事實分類說,該事實也應該由主張的一方予以證明。需要強調的是,舉證責任的實質是要件事實真偽不明時的敗訴風險。把舉證責任分配給誰,誰就要承擔該風險。當要件事實已經被證明為真或證明為偽的時候,都是根據查明的事實裁判,不涉及根據舉證責任裁判的問題。只有在要件事實處于真偽不明狀態時,才需要根據舉證責任分配的規則,把可能敗訴的后果分配給一方。
參考文獻:
[1]鐘學彬.不當得利的泛濫與規制[J].人民法院報,2010(7):22.
[2]鄔硯.不當得利“沒有合法根據”證明責任的分配[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5(2):23.
[3]王澤鑒.債法原理(第二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