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 靜 彭澤宇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文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微商的低門檻、低投入、低風險、高利潤等特點致使微商在初期階段野蠻生長,爆發式的增長帶給消費者的除了便利、實惠外,也帶來不少的困擾。因為法律無法緊跟高速發展的互聯網產業,出現的種種問題都反映出立法的空白和監管的缺失。所以本文希望以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為前提,響應深入推進“互聯網+”行動、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進一步探索如何規范網絡消費市場秩序,解決消費糾紛,嚴懲網絡犯罪,幫助大學生解決B2C微商創業的法律問題,更合法更健康的進行創業。
據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2016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653,505件,在具體服務投訴中,以網絡購物為主體的遠程購物投訴量占全部投訴的52.75%。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相比2015年同比增長約26%。2017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相比2016年同比增長約30%。
微商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其法律地位和法律責任暫時還不明晰。它是一種代賣代銷的關系,貨物的源頭對買家來說是未知的,于是對貨源懷有疑問。我國如今微商創業的法律救濟途徑和效果有限,尚缺乏基本法律的調整和保護。
目前我國對于電子商務的規范主要是單行規則,而沒有一部實行的綜合性的電子商務立法。電子立法方面在2008年國家商務部起草了《電子商務模式規范》和《網絡購物服務規范》;2015年商務部發布《無店鋪零售業經營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2016年5月工商總局發布《關于印發2016網絡市場監管專項行動方案的通知》;2016年12月全國人大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草案》;2017年1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發布的《網絡購買商品七日無理由退貨暫行辦法》,還包括工商總局、中消協也都大量的出臺了規范網絡行業消費市場秩序的規章制度。這似乎預示著國家監督管理部門開始真正著手加強對于第三方支付企業的監管力度。
根據項目小組成員發放的“關于大學生B2C微商創業的法律問題研究調查問卷”問卷,我們進行了如下的統計分析:
當代大學生缺乏對微商的基礎認識,對于微商概念的界定和區分尚不清晰。大學生微商創業者中,77%都是通過層層代理的方式從事微商銷售產品,還有17%的大學生創業者利用地理優勢做代購微商從中賺取差價,這倆種微商都存在偷稅漏稅的問題,層層代理甚至可能誤入網絡傳銷,而在這些人中對于微商的有關政策或法規的了解程度我們也進行了統計,較為了解微商的有關政策或法規的大學生微商創業者僅占比3%,不了解卻感興趣的占比達到了50%,由此可見大學生對于微商的有關政策或法規的了解程度普遍偏低,國內高校多側重于大學生的書面學習,對大學生微商創業的情況雖有所了解,但并未給予足夠重視。而建立健全微商法律規范,做好微商領域的法制宣傳在當下具有必要性。
各種保健產品涌入微商市場,但有些消字號,健字號的產品宣稱能治療各種疾病。某些高級代理或股東,低價提貨,隨意標價出售,致使下級代理無法生存。目前對于微信營銷的假冒偽劣產品國內微商市場并沒有一個健全的監管體系,導致微商侵權糾紛解決機制不健全。
其一,微商通過交友平臺交易與電子商務第三方平臺是不同的,既沒有通過第三方平臺認證,其監管投訴機制也不完善,產品和服務宣傳依據的圖片的真實性難以辨別。即便消費者合法權益被侵犯,監管方也無法獲取準確的信息進行有效處理。其二,微商依托微信宣傳和經營,在注冊登記備案、售后服務和信用評級方面沒有研究和制定出獨立的經營和管理體系,導致交易不規范,影響了微商的長遠發展。[1]由于缺乏監管和糾紛解決機制,導致消費者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從而影響到正常的經濟秩序。
有些B2C微商通過層層分銷發展下級代理來賺取“人頭費”,而這種經營方式已經類似傳銷。前面提及的“云在指尖”涉嫌傳銷一案就是典型,云在指尖以銷售商品形式收取會員“入門費”,要求人員不斷發展下線,并從下線繳納的費用中非法獲利。公安機關的刑事案件立案標準傳銷層級在三級以上的才立案。因此很多人認為只要層級不超過三級就不是傳銷,就不會受到制裁。真正的三級分銷是從生產商到經銷商再到分銷商三個層級,最后一個層級的銷售額按比例返還給上兩級的傳統三級營銷模式。而將三級分銷的層級改變成無限層級的營銷模式,就變為了傳銷。
微商的交易方式一般是基于買家的信任,直接通過微信轉賬,這種方式既促成了交易的便捷,也帶來了交易的風險。沒有書面的合同、難以認證交易地點、缺乏相關付款憑證,且朋友圈微商往往無實體店,無工商登記。而對方在確認貨款到賬之后才會發貨。此時若買家對收貨存在異議,就將處于一個弱勢地位,買家易產生錢貨兩空的局面產生。
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微商以代理的形式進行經營活動不需要進行工商登記,使得稅務征收就難以實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十五條、二十五條規定了納稅人要進行稅務登記和納稅申報,先要確定的就是納稅數額的問題,但是未在工商部們登記的微商,沒有規范的交易流程和交易記錄,這就成了交易監管的盲點,即便逃稅、漏稅有些微商偷稅漏稅也無從查起。代購用于銷售及再銷售的,貨物未退出流通領域的,均需被征稅。除代購直接郵寄給個人自用的,可以享受海關總署公告2010年第43號中免稅額的規定。
完善電子商務規范管理基本法。針對我國目前電子商務立法與電子發展速度差距較大的問題,加快構建和完善電子商務基本法,與電子商務行為相關的法律加以整合和完善,形成一部統一的法律。在相關法中明確規定,產品的功效、生產日期、保質期以及批準文號等各種信息必須公示,增加產品信息的透明度,減少虛假宣傳,如果沒有將相關信息公示,其銷售的產品產生不良后果輕則多倍賠償重則追究刑事責任。目前對網絡傳銷的打擊依然按照2005年頒發的《禁止傳銷條例》,存在大量立法的空白,導致了監管的缺失,因此有必要對不法微商和網絡傳銷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措施,不只是解決現在存在的法律漏洞,更要預防以后可能的情況。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在賣方或者第三方向買方提供的商品出現質量問題,買方可以要求進行更換、退貨、賠償損失等;如果出現欺詐行為,消費者可以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進行追加賠償。但是我們需要明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適用于消費者和企業之間的糾紛,而微商不適用這個范圍,賣方和買方的關系并不屬于經營者與消費者的關系。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包括了網絡交易,但僅針對淘寶、京東此類有第三方交易平臺制約的網絡經營者,新消法并沒有針對微商進行明確的規定。本文更傾向于將微商雙方的法律關系歸為買賣法律關系,在適用法律上選擇合同法。可我國現行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微商合同的概念,只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提及通過數據電文交換也是一種合同的書面形式。所以本文認為可以在合同法中新加一個微商合同來調整微商法律關系。
效仿現在新增的針對電信詐騙的辦案平臺,建立獨立的針對網絡傳銷的辦案平臺,既避免網絡傳銷案件屬地管轄的問題,同時也避免出現個別單位立案,不受案的情況。該平臺需緊密協同騰訊公司,設立一個獨立的管理微商的部門并對其進行培訓,對一切涉嫌網絡傳銷行為的行為進行嚴密審查和監控,騰訊公司相關法律安全部門應立即將涉嫌網絡傳銷行為的數據備份備案,移交公安機關相關偵查單位審查處理違法,犯罪證據包括其組織結構、支付報酬和網絡聊天群內容的記錄等。對于虛假信息,需進一步借助騰訊公司或通信公司的信息檢索以找到被告的真實身份信息。最后,在仍然無法獲得被告真實身份信息時,可借鑒江西高院采用的根據電子證據中標記的IP地址或者網名作為預立案的被告,隨后由原告申請法院來調查被告的真實身份。
首先,騰訊公司依托微信建立第三方交易平臺。規定微商必須按照規定進行注冊和登記,解決微商銷售出去的商品售后得不到保障等問題,倡導微商、第三方交易平臺、保險公司三方合作,微商在注冊和登記的時候必須繳納一定金額給第三方交易平臺來為微商購買商業保險來提供信用擔保,一旦微商交易發生利益糾紛,保險公司先行賠付。再由平臺調查情況然后決定要不要追究微商的相關責任。通過這種情況減少買家的風險,保證商品的質量,為微商交易提供安全可信的信用保障,實現微商交易雙方及平臺的三贏。其次,騰訊公司可以依托微信再第三方交易平臺的基礎上再建立一個匿名評價平臺,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