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世鄂 馬 蓉
湖北民族學院法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全真案例教學法的前身是由1870年時任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朗德爾所發明的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將法院的真實判例帶入學院課堂,以科學為基礎,以案例為素材,以蘇格拉底問答為手段培養具有綜合實踐能力的法律人才。[1]該教學方法一經問世迅速被廣泛的應用并延續至今,而且并不限于法學專業領域。該教學法傳入中國后也受到了各個高校的熱捧并且取得一定的效果。不過就當前來看,中國的法學教育仍然還是呈現出“重理論而輕實踐”的狀況。案例教學法在“入駐”中國后在眾多學者和教師的努力下不斷地適應中國的教育環境。學者們通過對案例教學法批判性的繼承,使之更加適合中國法學教育現狀,全真案例教學法就是在創新后的一種產物。
所謂全真案例教學法,本質上它是一種教學方法,是指以真實案例為基礎,學生充分參與案例討論并得出最終結論的教學模式。全真案例教學法并不是簡單的在課堂上以例題的方式一帶而過,而是需要教師和學生經過充足的前期準備,在課堂上最高限度的還原案件,讓學生面對真實的案件運用自己的所學知識分析和解釋案件,最終得出結論。全真案例教學法使學生感受到司法實踐中真實案件的運行情況,讓學生不在僅僅拘泥于書本上理論知識,還能擁有一定的法律實踐能力。
1.真實性
是指案例的真實性和案例演示的真實性。案例的真實性表現在使用法院真實判決的案例。在社會生活中真實的案例往往與課本上的例題有一定的差異,因為每個案件都有其特殊的復雜背景,要把一個案例分析透徹需要花費一定時間。真實的案例具有較強的說服力,有利于學生了解真實的社會法律環境而不僅僅局限于書上的理論知識。案例演示的真實性表現在對案件的描述不再僅限于單純的語言文字表述,而是多方面、多形式的展現。
2.互動性
是指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中國傳統的課堂上往往是教師單方面的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則處于被動吸收的地位,若稍有走神,教學的效果就難免有所欠缺。全真案例教學法就是讓課堂“活”起來,不僅只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也是教學過程的亮點之一。活躍的教學氛圍可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不再是被“趕”著學而是主動學。
3.實踐性
是指全真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過程,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運用法律知識與法律條文解決具體案件的實踐操作過程。在課堂上將法學理論知識運用到中真實案件中,可以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熟練程度,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知識。
1.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長期以來,法學專業學習表現出來的特征是需要埋頭苦讀,對于實踐操作要求較少。全真案例教學法的實施,使得學生對資料的收集、整理、提煉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學生不再單純的是知識的接受者,而是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表達逐漸形成法律思維,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案例的討論環節,需要學生通過語言組織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老師不再是主導者而是引導者。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而成為表達的主體,通過在課堂的發言、與同學和老師的討論和辯論,不斷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而不再是被動的聽課者時,學生會以極大的熱情積極思考問題和尋找答案。興趣雖然往往取決于個人因素,但是優秀的老師和科學的教學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全真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適宜在學期末或高年級開展,因為需要一定的時長并要求學生具備一定基礎理論知識。這要求學生在前期認真學習法學基礎理論,為后期全真案例法的實施做好充足的準備。
案例在全真案例教學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選擇合適教學目標的案例是其基本前提。首先,案件須要有權威性,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查院發布的指導性案件,毋庸置疑“兩高”的指導性案件是最具有權威性的案件。其次,案件須要有針對性,中國本科法學教育的各核心主干課程中對典型案例的要求各有不同,教師需根據不同的課程門類選擇最為適宜的案例。再者,案件須要有典型性,針對某一知識點可能存在大量的相關案例,所以需要擇優選擇更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案例的運用是最為核心的環節,具體實施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課前準備:選擇好案例后,教師對案件進行必要的重新編排。結合課本的理論知識將現階段所學的內容提煉出來,對案件進行適當的刪減形成符合課時時長要求和教學要求的案例。案例可以使用文字、圖片、視頻多種形式表現,力求較為完整的還原案件發生的經過,讓學生有更加深切的體會。
2.課堂實施:第一步為學生分組,教師將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課堂后期的環節。小組人數不易過多,四至六人適宜;第二步為材料展示,教師利用數字化多媒體對案例進行展示并將案例材料下放,讓學生對案件有較全面的認識;第三步為提出問題,教師根據案例設置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設置的問題需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較為復雜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討論的熱潮。第四步為課堂討論,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對案件展開充分的討論并形成系統的分析結果。小組討論是關鍵步驟,學生間思想的碰撞能產出“美麗的火花”;第五步為課堂發言,每個小組推舉代表進行小組發言,再通過小組辯論將課堂的氛圍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小組內部的分工和與外部的展示和辯論都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協作和表達能力。老師由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在發言和辯論環節充當主持人的角色并且盡量讓每位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第六步教師總結,教師要對各個小組的表現進行點評,包括觀點及表達的準確程度。
3.課后總結:在課后,學生需要對于在課堂上最終討論結果形成規范的書面總結。良好規范的語言文字功底對于職業法律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通過不斷的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實務技能,歸納總結也是對知識的進一步消化和吸收,使之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全真案例教學法的出現對于現代法學教育而言是一次不錯的嘗試。當然,這一教學法也存在亟待改進的地方,比如需要引進具有實踐經驗的教師人才,編寫科學合理的教材等。法學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理論和實踐二者缺一不可,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一直是重理論而輕實踐,而今實踐能力的培養被提到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全真案例教學法可以打破傳統困境,實現從法學通識教育到法學實踐教育的轉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