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繼彬
沈陽工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遼寧 撫順 113122
體驗式教學法的應用,發端于上世紀的20年代,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逐部進入到中國,已經在部分教學范圍內(如體育訓練課程和藝術表演類課程)中得到效果較好的應用。這種“體驗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相關理論作為指導,針對教學具體內容創造一種環境或設計一些環節,運用多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親身參與、感受、體察、反思所要學習的內容,從而生成體驗,進而思考、感悟、內化,并最后構建屬于自我的知識系統”的過程。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要想擺脫“華而不實”的問題,努力實現習總書記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入腦入心”的要求,需要結合民辦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實際,加入體驗式教學法。
首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與法律文化資源普法宣傳活動在內容上一致,深度重合,同時民辦高校師資等可利用的法律資源又相對匱乏,因此,依托法律文化資源提升民辦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質量,是大力創新民辦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模式的必要選擇。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法律文化類資源要想實現普法宣傳功能的有效發揮,也需要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相融合,真正讓當代青年大學生深刻感受、理解法律文化。
其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在教學過程中應用體驗式教學方法以后,需要不斷的依托法律文化類資源這個十分有效的載體;而且,法律文化類資源要實現有效的應用,就需要把新時代大學生青年群體作為最主要的對象。依托法律文化資源這個十分有效載體,能夠為民辦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體驗式教學的開展插上有力的翅膀,使民辦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依托法律文化資源開展民辦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體驗式教學法,能在以下三個方面實現對講授型為主的傳統教學法的有效超越。首先是可以實現變傳統教師一個主體教學向教師、學生兩個主體彼此互動型教學模式轉變。在現代化的教學觀中,任課教師與上課學生都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兩個主體相互之間共同作用于知識這個學習對象客體,聯接主體與客體的有效媒介那就是對十分豐富的法律文化類資源的有效體驗。其次能夠避免被動的灌輸式、機械性的、單調講授,讓學生有一個十分豐富的感悟階段。第三是能夠實現民辦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與校外遍布全國各地的法律文化資源相鏈接,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緊密結合。
實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遵從思政教學規律,教學效果實現入腦入心,“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過程,必須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所揭示的認知形成規律,即由表面學習到感悟式的深學習的不斷反復的基本規律,體驗式教學法正是適應這一基本教學規律而凝練成的現代化教學方法之一,再依托十分豐富的法律文化類資源這一有效載體,就可以很好的實現民辦高校思想政治類課程的教學內容入腦更入心,真正實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任務與使命。
法律文化資源從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的類型,即文獻綜合類法律文化資源、實物展品類法律文化資源和典型人物類法律文化資源。法律文化資源的這三類劃分,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體驗式教學具有重要影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開展體驗式教學,可依據不同種類的法律文化資源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體驗式教學。
文獻綜合類法律文化資源也可以分為以下三類:一是指涵蓋憲法與法律至上精神、良法善治精神和誠信契約精神等在內的意識、觀念、思想層面的資源;二是原始法律文獻檔案和原始出版的法律文物等原始資源;三是法治類為主題的電影電視、文學詩歌和歌曲等媒體影音資源。
首先,對于涵蓋憲法與法律至上精神、良法善治精神和誠信契約精神等在內的意識、觀念、思想層而言的資源,可以通過對憲法與法律至上精神、良法善治精神和誠信契約精神等發展歷程中的有關經典案例情景再現模擬,使同學在不同人物角色的表演過程中,充分理解體驗這種精神的強大感染力,進而加強同學們在戰勝各種學習與生活困難時的意志力。
其次,對于原始文獻綜合檔案和原始出版的法律文物,例如《中國土地法大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五四憲法》、等,可以利用攝影的圖片或搜集整理后出版的文字書本資料,利用在課堂上以仿真文字或仿真圖片的方式直接呈現,讓同學們在課堂上一邊學習一邊體驗,一邊體驗一邊學習,拉近同學們與法制發展時空的距離,創造一種穿越時空的體驗感。
第三,法治類為主題的電影電視、文學詩歌和歌曲等媒體影音資源,如電影《十二公民》、《解救吾先生》、《我不是潘金蓮》和《秋菊打官司》等,可以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過程中穿插進去,可以是片段式的穿插,也可以利用實踐課時間整體播放;歌曲如《法律的春天》、《憲法之歌》等,則可以插播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塑造一種強烈的法治氛圍環境,讓同學們猶如身處其境;對于法治類的文學作品,如耶林的《為權利而斗爭》和梁志平的《法辯:中國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等,可以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過程中運用學生或教師朗誦的方法,讓同學們充分體驗法治發展過程中所展現的悲壯與堅持者們的浩然正氣。
實物展品類法律文化資源和典型人物類法律文化資源也可以分為以下三類:一是法律實務部門,包括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監獄等,具體像撫順市中級人民法院、沈陽大成律師事務所、撫順戰犯管理所等實物。二是與法律相關的實物,如各種警務器械、鑒定工作設備、禁毒宣傳實物展品等。三是法律工作者的回憶錄和法治訪談資料匯編,如《神探李昌鈺破案實錄》等。
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立法部門、行政執法機關、檢察院、法院、律師事務所等部門進行參觀學習體驗、接觸法律工作過程中的實物,了解熟悉立法、執法、司法、訴訟等法律活動,這種現場的法律文化資源參觀學習活動將會引發學生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內所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反思,進而充分實現由表面學習到真感悟到深反思的體驗式學習過程,充分使學生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內所學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悟,進而促使同學們更好地領悟法治精髓,實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目標。
人物類法律文化資源準確地講就是指法律實務工作者,以及一些正在服刑的犯人等。
首先,可以選聘理論功底深厚和法律實務經驗豐富的專家到學校兼職任教,為學生開展法治類實踐教學活動提供必要的專業指導。例如,利用模擬法庭教學法的開展與應用,有效推進教學效果的提升的。選取與教學實際需要的內容,難易適度,并且較為接近大學生校園生活實際的典型案例。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角色分工,并指導學生依照法庭審理要求及程序做好必要事項的準備。利用庭審實踐,提高學生用法律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庭審實戰,讓同學們真真正正認識到法律在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所發揮的不可替代作用,進而更好地體會到依法治國的重大現實意義。
其次,可與監獄聯系請一些適合外出犯人,將他們在犯罪前、犯罪后、服刑期間的所思所想所感到學校做報告,與同學進行交流,對在校大學生起到更為直接的正面警醒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