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均喜
山東德衡(棗莊)律師事務所,山東 棗莊 277000
(一)案例介紹
2018年1月20日,李某駕駛粵XX/粵XX掛重型半掛牽引車(負載王某)沿京臺高速路段方向向江蘇運送一批貨物,該車行駛至事故地點與同方向因前方堵塞停車等候的賈某駕駛的魯XX/魯XX半掛牽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粵XX/粵XX掛重型半掛牽引車中的李某與王某受傷。事故認定書認定,李某承擔事故主要責任,賈某承擔事故次要責任。
另查實,粵XX/粵XX掛重型半掛牽引車登記車主為廣東某運輸公司,李某與王某均為該公司員工,廣東某運輸公司為包括李某、王某等人購買了社會保險。賈某為山東某運輸公司員工。粵XX/粵XX掛重型半掛牽引車與魯XX/魯XX掛重型半掛牽引車均投保了交強險、車上人員責任險、第三者商業(yè)險(不計免賠)。
現(xiàn)王某將李某、廣東某運輸公司、賈某、山東某運輸公司以及粵XX/粵XX掛重型半掛牽引車的車上人員責任險保險公司以及魯XX/魯XX掛重型半掛牽引車交強險一并以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訴訟至法院。廣東某運輸公司到庭抗辯:王某起訴不適格,已為王某申報工傷認定,不應再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二)焦點問題
問題一:王某將李某、廣東某運輸公司訴訟至法院,李某是否屬于“用人單位工作人員執(zhí)行工作任務時致他人損害”?如果是,廣東某運輸公司是否應對王某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問題二:王某是否屬于“用人單位工作人員執(zhí)行工作任務時致他人損害”中的他人?
問題三:王某將粵XX/粵XX掛重型半掛牽引車的車上人員責任險在交通事故侵權案件訴訟是否妥當?如廣東某運輸公司怠于行使權利向車上人員險保險公司主張車上人員受傷保險理賠,王某該如何救濟?
(一)《人身解釋》第十二條規(guī)定,參加工傷保險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致害,應按《工傷保險條例》規(guī)定處理而不能要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因侵權致勞動者損害的,賠償權利人有權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二)《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zhí)行工作任務加于他人損害的,用人單位應該對外承擔侵權責任。”
(三)《保險法》第六十五條規(guī)定,對于因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致第三者損害的,保險人可以依法律規(guī)定或合同約定直接賠償?shù)谌弑kU金。因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致第三者損害的,同時能明確被保險人應負的賠償責任的,保險人應根據(jù)被保險人的請求直接給付第三者保險金。被保險人怠于主張權利的,第三者有權請求保險人給付應獲賠償部分的保險金。因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致第三者損害的,被保險人未向第三者賠償?shù)模kU人不能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
(一)駕駛人與同車乘坐人為同一單位的工作人員,駕駛車輛執(zhí)行工作任務與第三人發(fā)生交通事故致乘坐人受傷,在交通事故案件中,受害人起訴同車乘坐人與用人單位屬訴訟主體不適格,駕駛人與用人單位均不應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首先,受害人以及駕駛人依據(jù)《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十二條的規(guī)定,均享有工傷賠償和民事賠償?shù)碾p重賠償請求權。但不享有同時向用人單位既要求工傷賠償又要求民事賠償?shù)碾p重賠償請求權。工傷賠償請求權只能向用人單位請求,而民事賠償請求權只能向第三人賈某請求,同時,賈某所在山東某運輸公司應根據(jù)《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的規(guī)定承擔連帶賠償或替代責任。
其次,在用人單位民事侵權責任和工傷賠償責任競合的情況下,用人單位在責任范圍內以完全的工傷賠償取代民事侵權賠償,工傷職工應當享受《工傷保險條例》中規(guī)定的工傷保險待遇,不能再以侵權為由要求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而獲得雙重賠償。
再次,受害人要求同車駕駛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不應得到支持。《人身解釋》明確規(guī)定,勞動者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有權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而駕駛人不是該法條所規(guī)定的第三人,另一方面駕駛人系履行職務行為。要求同車駕駛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沒有法律依據(jù)。
(二)工作人員因執(zhí)行用人單位的工作任務駕車負載單位其他人員發(fā)生交通事故,受害人不是《侵權責任法》規(guī)定的“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zhí)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中的他人。
如前所述,因駕車人與乘坐人為履職行為過程中受到第三人侵權,此時作為受害人可以獲得工傷賠償。而《侵權責任法》所規(guī)定的“用人單位工作人員因執(zhí)行工作任務致人損害的”法條本意是指用人單位工作人員執(zhí)行工作任務構成第三人的侵權,該第三人是指本單位工作人員以外的人。
(三)當車上人員因交通事故受到傷害,而作為被保險人的車主不積極行使權利,車上人員可以提起保險合同糾紛,將被保險人列為第三人參與訴訟。
在交通事故處理實務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駕駛員或同車乘車人與他人發(fā)生交通事故受傷,作為被保險人的車主不積極理賠車上人員責任險,而保險公司方又提出受害人不是合同當事人,使受害人的處境陷入兩難局面。這就涉及到“誰得向誰,依據(jù)何種規(guī)范,主張何種權利”。[1]在審理涉及到合同問題的糾紛時,合同相對性是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沒有充足依據(jù)不得突破。對于車上人員責任險,法律沒有規(guī)定受害人可以直接向保險公司主張,那么發(fā)生交通事故后,在投保人怠于向保險公司主張權利的情況下,是否必須適用合同相對性原則,等待投保人代替車上其他人員主張賠償金?從法律保護弱勢群體,實現(xiàn)保險法的制度價值以及節(jié)約司法資源等角度綜合考慮,應該突破合同相對性,認定保險公司應直接向受害人給付車上人員責任險保險金。筆者認為《保險法》第六十五條已經明確了當被保險人不積極進行理賠,而其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又十分明確的情況下,受害人可以作為原告將車上人員責任險保險公司作為被告按保險合同糾紛提起訴訟,為便于法庭查明案件事實,可將被保險人列為第三人參與訴訟。在本案中,投保人與保險公司之間因簽訂保險合同及交通事故的發(fā)生而產生了債的關系,而受害人與車主之間亦因勞動關系以及作為車上同乘人員的身份而產生了多重法律關系,其中包括債的關系。關于車上人員責任險部分,車主應積極行使為車上所有同乘人員主張責任險保險金的權利,但其怠于主張,另一法律關系中債權人(本案的受害人)的利益會因而受到影響。因此在此情況下,應賦予受害人突破合同相對性的權利,直接向保險公司申請賠償。
筆者認為,當交通事故與工傷賠償相競合時,既要保護勞動者暨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又不能過度加大用人單位的賠償責任。需要代理律師明確勞動者的身份是否屬于“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zhí)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中的他人,以便于快捷的處理糾紛,避免用人單位陷入無謂的訴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