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恒瑜
天津工業大學人文與法學院,天津 300387
影子銀行的經濟形態于金融市場的活動中顯現,遠遠先于其定義的出現。最早對影子銀行定義作出的闡述為2007年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執行董事Paul McCulley 的“游離于銀行體系之外、從事類似于傳統銀行業務的非銀行機構”。[1]
影子銀行體系則指由影子銀行為主所構成的非銀行的金融體系。2011年,國際金融穩定理事會將影子銀行體系在廣義上界定為非傳統銀行的信用中介機構,狹義上則為廣義系統中具有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的非銀行信用中介機構。[2]下文對影子銀行體系的分析均采用此處的狹義解釋。
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市場融資下尤其是中小企業對資金流動性的需求越來越高,而影子銀行自身交易的強關聯性也能給予交易者外部收益,在此前提下傳統銀行的高利率激發出投資者對更高收益的沖動,因此影子銀行在中國的形成與發展有其客觀必要性。而影子銀行利用其體系的自身優渥性確實推動了不同金融機構和市場之間的競爭與融合,并通過監管與創新之間的博弈,促進金融監管制度的改進與完善。[3]然而這種金融創新產物對于宏觀調控機制的挑戰,必然會加劇管理的難度。在我國金融發展仍然面臨許多尖銳問題的現下,重視我國影子銀行體系中的風險問題并加以防范,才能更好發揮其對經濟的積極作用。
首先,由于中國發展歷程較短,影子銀行體系目前仍然處于分散狀態,體系并未真正統一;其次,從上文我國影子銀行體系的構成可以看出目前影子銀行仍須依靠經營監管部門與政府職能部門,獨立性不足;再次,雖然影子銀行的風險因素來源之一是它的高杠桿性,但是在發展程度尚不足的我國,影子銀行的業務較少涉及大量交易主體,因而杠桿程度偏低。
由于影子銀行體系的脆弱性與自身缺陷性,所以對于影子銀行體系的監管不可缺少,然而影子銀行體系的規避性與隨著經濟發展經濟產品的復雜多樣性使監管面臨諸多難題,風險自然隨之而來。諸如在當今金融市場競爭加劇的情況下,銀行也面臨著產品收益達不到預期的窘境,一旦設想真實發生,為了保護自己的信用,銀行將會被動墊付理財收益,從而造成了兌付風險的形成。[3]這也就是所謂的“龐氏騙局”。[4]
完備的法律是監管得以切實保障和能有效實施的基礎,然而中國目前的監管法律體系不足以支撐監管在現實生活中游刃有余的運行,這不僅體現在法律體系的不完整,也表現于其無法與現實相適應并不斷靈活應變。當下,我國雖然對銀行、期貨等監管都有配套法律頒布,但是該法律體系只是處于完整的過程中,離完備尚有很長的距離。
一些有關當下影子銀行業務的法律僅頒布了部分,其余重要部分尚未出臺,使現實監管無法可依;而有些法律是為了解決當時影子銀行及其產品的風險問題,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這些法律卻未得到及時的補充或替換,導致法律過時等。
影子銀行體系監管的目標應該在于保護影子銀行網絡內消費者的權益與盡量彌補損失,但是在我國,監管目標的制定旨在維護國內金融市場的穩步發展,[5]也基于此,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明顯處于不足狀態,并且,一味的尋求平穩發展境界的目標下,對于監管創新和靈活應變的標準自然會降低,而在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面前,這樣僵化的監管會處處受制。此外,在明確對于消費者權益保護與靈活適應外界變化的目標下,專門設立針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監管保護機制也顯得尤為重要,如此可以在面對消費者與金融機構發生沖突時良好化解矛盾,以免激化雙方關系。
由于我國目前影子銀行體系的監管采取了分業監管模式,所以監管部門之間相互溝通相互聯系的機會變少,可能性降低,不協調的問題也由此產生。面對新生的影子市場體系,監管部門的不協調往往容易滋生漏洞,對于風險的防范也就無法達成。不協調的狀況無法得到徹底解決,影子銀行監管機構依然只會在自己設定的范圍內行事并激化惡劣狀況,導致監管無效。
綜上所述,影子銀行體系在我國風險性的體現均是源于其自身流動性高與隱蔽性的缺陷,并在現實金融經濟生活中蔓延,給穩定性不足的金融投資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因素與風險區域,這種不確定性非常明顯的體現于我國影子銀行體系法律監管中,也因此衍生出一系列問題。
中國目前采取分業監管的金融監管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資源浪費,然而實踐中的分辨模糊易導致監管沖突和監管缺失的現象。現實中的影子銀行形式復雜,各監管機構在監管過程中經常無法判斷其是否屬于自己的監管范圍,也經常會在不考慮市場狀況的前提下僅根據自己的義務機械操作,帶來一系列問題。而我國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也并不完整,法律本身的滯后性也使監管機構依法對影子銀行進行監管的過程中難以滿足現實需求。
因此,在現行體制下建設一個權威的監管協調機構,通過對監管法律體系的完善,能著眼于整個金融體系,從宏觀層面上關注系統性風險,加強各行業之間的信息交流、相互配合,組織協調,不斷提高監管效率和有效性。[6]并使該機構在被賦予法律職能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其協調作用。其次,貼合實際情況,完善金融立法,使監管機關在行使職權的過程中做到有法可依。從而構建起一個統一完善的金融盡管體系。
影子銀行的自身隱蔽性使其大部分業務都在對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環境下進行,這除了增加投資者的不安全感之外,也使監管機構無法及時獲取影子銀行的新型業務,因此,為了經濟的平穩發展和金融環境的相對安全,對影子銀行的信息披露迫在眉睫。雖然對部分特殊業務可能無法保持相同的披露程度,但可對不同業務展開不同披露,對外袒露業務的風險所在。通過信息披露平臺的建立,也有利于統一不同監管主體間的信息掌握,充分發揮其監管作用,并確保了投資者對其投資業務風險的了解程度,降低其受損幾率。
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和多發因素使整體環境危機四伏,不到位的消費者權益保護通常會使投資者及消費者對此失去信心提出市場,從而導致經濟蕭條的最終難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立法上制定完善統一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并在配套法律的指導下通過專門機構和組織的設立對消費者機進行投資知識與風險認知的基礎教學,切實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免受侵犯。
要辯證的看待影子銀行目前在我國金融與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認識到它的積極與消極影響,并在對監管現實情況的正確認知下,通過法律手段提升外部監管與內部管理,并建立起科學的風險監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