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瑋
摘要: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英語教學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而文化知識的滲透就是綜合能力培養中的一項。但是我們總是習慣注重詞匯,語法的學習或是為考試單純地進行應試技能的培訓,而忘記了語言文化這一項。殊不知脫離了文化滲透的英語教學就像是一潭死水,沒有了漣漪的魅力,沒有了紛呈的精彩。本文將結合教學實際從文化滲透于英語的重要性以及怎樣在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進行一系列的論述。
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滲透
一、文化滲透
1、文化滲透的含義。什么是文化滲透。書上的定義是指外來的文化意識形態,潛移默化不被察覺的逐漸替代現有本來的,使意識形態悄然發生的變化。使外來文化在不知不覺中深入人心,逐漸適應了這種外來文化并慢慢地成為該文化的執行者和維護者的過程。在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是要發揮激發學生興趣,滿足他們對語言學習的需求,從而更好地理解英語,應用英語的功能。
2、文化滲透的重要性。
(1)語言教學因為文化滲透而變得精彩紛呈。有趣的文化現象和語言的有機結合可以讓學生對語言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的學習做到“勞逸結合”,甚至“寓學于樂”。在學習Unit3時,可以介紹中西方問路的差異性,同時可以補充其他如吃飯,送禮的不同。看似一些極簡單的補充卻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較大興趣,也會使課堂教學充滿趣味。
(2)素質教育因為文化滲透而熠熠生輝。素質教育要求學生不光學習語言,還要有相應的能力和知識底蘊。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填鴨式灌輸,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那么與素質教育就是背道而馳。在與老外交談時,我們應該明白哪些是禁忌話題必須回避。學會選擇中性話題,如天氣等。我們在要求學生了解、掌握這些文化現象的同時,就是在進行素質教育[1]。因為我們知道這樣做的結果:無論學生將來用不用英語,這些常識都將對他們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此長期堅持,我們所渴望和追求的素質教育就可以實現了。
二、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
1、以詞匯滲透為基礎。一般我們都會這樣認為,對于詞匯而言,只要掌握了其語音和語義就行了。可是如果我們在前面的基礎上再進行文化背景知識和語言習慣的加強。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會更加自如。因為作為語言基礎的詞匯,在語言交際中起著主要的作用。詞匯的意義與文化關系最為密切,文化載荷量最大。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不同,對相同的事物或經歷也會有著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2、挖掘課文對話和閱讀滲透它們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其實課本就是一本很好的資料書。我們可以將課本中有關文化背景和信息滲透到我們的教學中,增強學生對西方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生活方式的了解,培養學生對英語文化的高度敏感性和適應性,從而達到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例如在介紹西方節日時,可以對比中式節日,他們的慶祝方式、寓意等。
3、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學手段,創造一個文化語言環境,使學生自覺的體驗異國的文化氛圍[2]。而不是單純地聽錄音,讀文章,做習題。那么我們可以怎樣來做呢?首先,英語教師要努力使自己的英語課堂充滿“洋味”,而不是簡單地教學。上課時可以不拘一格,借助表情、動作、手勢、體態語等來營造一種異國文化的氛圍。另外,還可以觀看電影、電視等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等方面情況,了解西方人的衣食住行等等。最后,教師有時也可組織學生辦英語報、開英語角、寫英語日記、辦優秀作文展、朗讀、表演、寫作競賽等各種活動。
4、情景模擬。在《直擊英語課堂》這一書中指出,語言學習在語言環境下學習的效果更佳。而我的親子實踐恰恰證明了這一點。我們可以根據課堂內容,大膽創設情境,讓學生置身如真實情景中。我們是組織者,組織安排。學生是主演者。整個以學生為活動中心,讓學生擔任主角或自選角色,采用演講、情景游戲或劇本表演等方式表演的方法。這種方法有助于學生對英語話語的理解,加深對話語含義的認識。由于大多數中學生沒有或較少有機會和英美人士接觸和交流,他們只能將課堂作為操練和運用英語的主要場合。例如,在學習初三第二單元萬圣節時,可以設置萬圣節聚會的場景。學生A決定舉辦萬圣節聚會,向學生B,C等咨詢相關萬圣節的習俗。這里是第一場對話。一切準備就緒后,學生B,C,D等參加A的聚會。在這里可以完全仿照西方萬圣節模式進行活動。在學習初三第十單元2b法國的餐桌禮儀。可以創設一學生A應邀去參加一法國朋友B的晚餐聚會,向另外的學生C,D。E詢問就餐時應注意的事項進行對話[3]。同時法國朋友B按照法式就餐習俗進行餐具的擺設,與A再進行對話。學生在這樣的場景下進行模擬,不僅可以學習大量的就餐英語句型,同時也加強了對法式就餐習俗的理解。
5、指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如閱讀文化材料及網上查找來補充自己的知識。一方面,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一些蘊含文化信息的閱讀材料,加大學生的訓練量和實踐量,拓展學生的語言實踐內容。學習材料包含英語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內容,增進學生對英語語言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學生利用現代因特網為學習渠道,培養他們自我獲得信息,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間可以相互溝通與交流。如在教到Christmas Day時,將圣誕節與春節作比較,鼓勵學生找出他們的相同之處。同時,比較出兩者的不同,
再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些不同之處。
6、開展各種課外拓展活動。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讓學生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課外活動的組織形式可以多種多樣
[4]。可以設置班內或校內英語角。可
以讓有條件的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英語戶外活動或是英語集中訓練營。
三、結語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任教者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全方位地進行關注,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使用各種教學手段,讓文化的魅力充分展現于語言。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時候,不再害怕其枯燥,其乏味,而是在文化的沐浴中,游刃有余。路漫漫其修遠兮,作為一名一線教師的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反思,不斷深掘文化與語言碰撞出的精彩。
參考文獻
[1] 浦曉紅.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新課程(下),2013,(03):30-31.
[2] 王巍.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中學生英語,2017,(02):82.
[3] 曹學紅.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中學生英語,2016,(30):76.
[4] 曹麗梅.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內蒙古教育,2013,(22):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