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萍+秦園園
摘 要:在中職教育的化學教學中,要實現“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學理念,可以從觀念轉變、角色互換等多方面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具體來說,可喚醒中職學生的求知欲望,在課堂上變枯燥理論為鮮活知識;也可以在課堂上變知識講解為探究實驗;還可以在課堂上變知識傳授為學生自探。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潛能,更好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化學課堂;主體性;中等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5-00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5.009
目前在中等職業教育化學教學中學生的學科基礎往往比較薄弱,假如課堂上一味地“滿堂灌”,在“厭學”的心理情緒下,學生就不會積極、主動地投身于學習,其化學課堂教學只能是流于形式,極大地影響整個教學效果。怎樣才能解決這一“危機”呢?
一、變枯燥理論為鮮活知識——提趣
讓知識鮮活起來才能讓學生關注,鮮活是創新發明的動力源泉。因此,在教學中,要創設一種產生鮮活知識的情境來激發學生對知識追求的興趣,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創設情境的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或用幽默的藝術語言吸引學生,或通過化學實驗千變萬化的現象聚焦學生的目光,或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驅動探究欲望,或用大量的化學史、化學家事跡來激勵學生奮發圖強,還可以利用媒體資源為化學知識創設形式多樣、圖文并茂、聲色俱佳的情境,讓知識真正地鮮活起來。例如:講解“化學反應的能量變化”時,可以用媒體播放近幾年來我國火箭發射的情況,讓學生理解化學反應的能力變化可以產生巨大的威力。這樣的情境創設不但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豐富了能力轉化的內容,讓物質的變化和能量的變化融為一體,使學生易于掌握。學生對這個知識點有了興趣,就會自主地去深入學習、探究。
二、變知識講解為探究實驗——激欲
中職學生的化學功底薄弱,但不能一蹴而就。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生對實驗探究、觀察是很有興趣的,很多的知識都離不開化學實驗,需要通過實驗進行驗證和解釋。 多提供化學實驗平臺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科學思維方法,同時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養成也有幫助。因為通過探究活動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理性知識和實驗技能。例如,在做“從草木灰中提取鉀鹽”的實驗前,可以通過研究性學習的形式讓學生以課本中的基本實驗為中心,自由設計,課外準備。1.小組在成員設計的基礎上制定提純方案;2.設計優化時間為一周;3.自由選擇地提出材料;4.上交相應的實施方案和成果。
研究性學習活動結束后,學生的方案和成果可謂萬紫千紅、不拘一格:有的方案采用溶解后直接過濾,而有些方案則是先傾倒,再過濾,讓實驗操作更加可行。在過濾時,有的方案選擇了實驗室的濾紙,還有的選擇了棉花,做到了就地取材,讓實驗生活化,有所創新和發展。這樣,學生不但學會了化學基本實驗,也激發了積極參與化學學習的激情。
案例說明,中職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種種主動的創新精神給予積極的誘導和褒獎,使之成為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變知識傳授為學生自探——掘能
在傳統的教學中,化學教材就是一個世界,教師是教材知識的傳話筒,學生則是聽眾。這樣的學習方式,中職學生更是難以忍受,學習化學自然成為空話。怎樣才能讓這些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愛上化學呢?多年的教育實踐表明,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探究的過程,通過“發現”和“拓展”,達成構建知識體系和激發學習興趣的雙豐收。例如,在學習乙醇的知識時,若將乙醇的化學分子式直接給學生,學生只能通過死記硬背寫出C2H6O,其結構、性質仍然是模糊的,為此,在課堂上讓學生設計相關的實驗方案和畫出相關的實驗裝置圖:1.怎樣確定乙醇中含有氫和碳元素?2.怎樣確定乙醇中含有氫、碳和氧元素?3.怎樣確定乙醇分子中氫、碳和氧三種原子個數比?通過這個案例可以發現學生課余時間查看了大量的資料,了解了許多相關的信息。創設的第一個問題,可以從教材中找到方案影子,很快有以下設計:
①方案:點燃一個酒精燈,將一個干燥的小燒杯倒置酒精燈火焰上,觀察燒杯內壁,再將小燒杯正放,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觀察現象。
②裝置圖見左面:
創設第二和第三個問題,一般實驗設計可以從一種定量的實驗進行思考,通過合作交流、資料查閱,得出了還是用燃燒的方法來設計實驗方案。但也有奇思妙想的。比如,第二個方案的設計,在石英玻璃管中將乙醇隔絕空氣加強熱,最后發現有黑色的碳和液珠,液珠可以使無水硫酸銅粉末變藍,由此,證明乙醇是由碳、氫和氧三種元素組成。
第三個方案設計裝置有學生如此簡單設計:
當然,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糾偏和鼓勵,讓他們明白道理:無水硫酸銅粉末可以鑒別水但不能除去水、澄清石灰水能鑒別二氧化碳但不能除去二氧化碳……
這樣創設情景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并能夠從設計方案中體驗化學實驗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學生從逆向思維轉移到發散思維,學習興趣激發了,探究激情激活了,知識體系也就建立了。
中職學生盡管化學知識功底薄弱,但是,可以創設情境來喚醒他們用眼睛來觀察,用心靈去感悟。學生是教育中的獲益者,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必須讓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對過程積極探究。
參考文獻:
[1] 李上富.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優化化學課堂教學[J].中學教學參考,2014(17).
[2] 張勇.在化學主體性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初探[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2(12).
[3] 郝勤.優化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J].求知導刊,20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