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昌南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的組織、引領與維權,素質拓展與創新創業,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是新時期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基本定位.共青團在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等工作中的具有獨特價值。
[關鍵詞]高校;共青團工作;定位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2-005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2.027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共青團是我國青年政治工作的中樞機構,是社會主義國家發動青年、團結青年、教育青年、凝聚青年的國家機器。新時期,高校共青團必須立足高校實際,深入研究工作對象,主動適應高等教育發展形勢,找準定位,著重做好如下四大方面的工作:
一、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共青團是面向大學生實施思想引領的重要組織實體,共青團應以提高青年政治使命感和道德修養,壯大青年精神力量為立足點,強化理想信念、核心價值觀和民族精神教育,構筑面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高地。
(一)理想信念教育。長期以來,社會主義制度面臨有組織的資本主義制度及其文化的強勢沖擊,唯有加強對社會主義制度及其信念的教育,才能維護社會主義制度的思想根基。高校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必須長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抵御外來的思想顛覆,進而堅定大學生的政治理想信念,提高制度自信,增強道路自信,培養擁護和捍衛社會主義制度及其思想文化的中堅力量,并通過理想信念牽引大學生的成長。
(二)核心價值觀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期高校價值觀教育的指南,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高校共青團應發揮政治優勢,充當大學生思想教育橋頭堡,延伸組織觸角,面向大學生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工作之中,幫助大學生領悟核心價值觀的精神要義,使其成為大學生的精神自覺和行為習慣,引領大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成為校內校外、線上線下踐行核心價值觀的主力軍,以核心價值觀武裝大學生的頭腦。
(三)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為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是一個民族實現共同理想、目標以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開展民族精神教育能引導大學生重溫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抗爭史,加深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以中華民族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感召青年一代,激勵青年奮發向上,艱苦奮斗,努力成才,養成剛毅的意志品格。強化對中華民族的整體認同,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形成開放包容的民族心態,抵制極端思想,堅決與民族分裂行為作斗爭,凝聚各民族的力量。
二、青年引領與維權工作
(一)學生的組織與管理
共青團是高校內組織機構最為健全的青年群眾組織,其縱向呈垂直架構,各級團組織逐級管理。從橫向角度看,各級共青團指導同級的學生會和學生社團,并且每一級團組織內部又設有固定的業務部門,功能齊全,分工明確。完善的組織架構使共青團組織在學生的管理和組織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可以協助學校做好學生的組織和日常管理工作,如動態調研、輿情監控、校園維穩、應急處置等,舉辦教育、文藝、慶典活動。團組織應主動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做好政策、方針和信息的上傳下達工作,在學校和青年學生之間發揮聯絡和協調作用。
(二)凝聚和引領青年
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應著重加強團的組織建設,提高團組織的執行力和影響力,借助差異化的工作思維,多渠道貼近青年、多樣化吸引青年,按照2016《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的要求,推動團干部“到青年中去”,建立高校各級團干部“直接聯系青年制度”,真正做到扎根青年、聯系青年、陪伴青年,更好地凝聚青年,引領青年。大學生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和參政議政的愿望,渴望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學校管理,投身國家政治生活。對此,高校共青團應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戰略眼光開展引導和引領工作,鼓勵青年人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擴大有序參與,促進高校良性發展,主動引導青年有序參與國家的政治活動,做好教育和引導工作,培養青年的政治意識和能力,將青年人的愛國政治熱忱轉變為奮發成才、服務民眾、報效祖國的行動,維護校園的和諧與穩定。
(三)維護青年權益
高校共青團是高校青年學生的大家庭,維護和拓展青年合法權益,保護青年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是共青團的組織使命之一。為此,高校共青團應在如下幾方面努力:一是增強青年維權意識。在校園內普及法制宣傳,幫助青年熟悉一般法律制度和特殊青年群體的專屬法律制度,如《青少年權益保護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申訴處理辦法》等,讓學生明確自己享有的基本權利。二是拓展法制咨詢服務。三是增設專職維權機構。四是積極拓展青年權益空間。努力實現青年在教育與成長方面的相關權益,如文化權益、教育權益等,拓展青年的權益空間和實現權益的途徑。
三、學生素質拓展與創新創業
(一)實施素質拓展訓練
素質拓展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依托。高校共青團以服務青年成長成才為己任,組織大學生的素質拓展工作就顯得尤為必要。我們應以影響學生終身發展的核心素質為抓手,有所側重地開展素質拓展教育。一是以專業技能競賽為依托的專業素質拓展;二是以特質思維訓練為基礎的創新思維和能力拓展;三是以通識教育為基礎的人文素養拓展;四是以邏輯思維和實證意識為核心的科學思維訓練;五是以未來就業為導向的職業素養訓練。筆者認為,以上五種素質拓展對大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高校共青團堅持開展素質拓展活動,將有效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近年來,共青團工作不斷涌現新的項目和領域,高校團干部忙于應付工作項目而忽略了基礎性工作,克服浮躁心理,做好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作是共青團服務青年成長的務實之舉。endprint
(二)支持學生創新創業
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共青團應配合國家的“雙創”戰略,在高校努力營造創新氛圍,培養創新思維,支持創新行動,鼓勵學生在學習、工作中創新,通過課外科研立項、創新創業訓練、科技學術競賽等實體活動,推進和完善“挑戰杯”競賽,開辟更多的科研舞臺,利用共青團自身的組織優勢,爭取校內外資源,“以項目帶動人才培養”,帶動更多的青年投身科技創新事業,訓練青年科研能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培養創新人才。創業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力,支持包括大學生在內的青年創業有助于提高經濟活力,促進社會就業。高校共青團應從培養創業意識、提高創業素質、營造創業氛圍,爭取創業資源等方面著手,以常態化的工作支持大學生創業,依托創業學院開展創業教育,建立創業孵化平臺,組織創業實踐,豐富創業體驗。
(三)開展就業服務工作
近年來,各地共青團積極探索,陸續推出了支持青年就業的工作項目,如“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建設、“展翅計劃”、“招聘會”等,但總體而言,高校共青團組織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工作力度略顯單薄,內容單一,服務不夠深入,更多的是應付上級團組織的工作項目,未能根據所在高校的校情和學生特點開展特色工作。這是高校共青團今后應加以思考和突破的方向,一是提高現有工作項目的效益,如“展翅計劃”、“實習見習基地”建設等;二是堅持做好基礎性的工作,如就業素質訓練、求職技巧培訓、職業生涯規劃輔導、職業精神養成等,提高大學生的就業層次和水平。三是結合所在高校的校情,開展特色工作,提供專業化、個性化服務。
四、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
經過將近20年的快速發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已成為高校共青團的一項品牌工作,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既相互聯系又相互促進,兩者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志愿服務是社會實踐的一種獨特形式。共青團應堅持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兩條腿走路。
(一)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從形式上可分為參觀、考察、調研、志愿服務、技能訓練等;從實踐的時間上劃分,則分為暑期實踐、寒假實踐、周末實踐、課余實踐等;從實踐的人員組成上分析,則包括個體實踐、小組實踐和集體實踐等。高校共青團組織應發揮自身的聯絡和協調作用,支持大學生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從時間上看,大學生社會實踐主要集中在暑期,且呈現出形式單一、高度同質化、周期短、活動集中的特點。暑期社會實踐某種意義上成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代名詞。作為組織者,高校共青團應鼓勵大學生創新實踐形式,把實踐活動與青年發展相聯系,推動社會實踐工作轉型升級,以專業化的特色實踐創造更好的社會價值。支持小眾化、個性化的社會實踐工作,克服走過場、隨大流的弊端,提高個體的實踐效益,促進社會實踐的良性發展。積極開展寒假實踐、周末實踐和課余實踐,延長實踐時間,推動實踐工作的常態化,使社會實踐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發揮更大的價值。
(二)推廣大學生志愿服務
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對形成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積極的人生觀和高尚的價值觀有正面的教育價值。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后,我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走向社會化,大學生成為志愿服務的主力軍,引領志愿服務的潮流。后奧運時代,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進入發展的新常態,當前,高校共青團應側重志愿服務的機制建設,建立志愿者數據庫,組織志愿服務技能培訓,完善志愿服務激勵機制,培育志愿服務精神,推廣志愿服務文化,拓展服務項目,借助共青團系統的組織優勢主動承接政府公共服務項目,促進志愿服務工作的常態化、本土化、專業化和自主化,使高校成為志愿者的培訓和輸出機構,成為催生志愿服務文化的沃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