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雯潔
摘要:自學完秦漢歷史后,心中萌生了許多對秦漢時期的思考與想法。中國兩千多年來穩定不變的封建社會,正是因為秦漢時期的奠基。在秦漢時期中,不論是社會性質、經濟制度還是思想文化方面,都有許多值得深思與研究的地方,下面就談談我對秦漢歷史的思考。
關鍵詞:高中;秦漢歷史;民族關系;階級斗爭;經濟制度;思想文化
一、對秦漢時期民族關系的思考
我們都知道,當今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他們獨有的特色與風格。而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形成了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但其中最為壯大的始終是漢族,許多少數民族都與漢族密切往來,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這對與國家的民族往來與和諧相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例如,西域、西羌、百越還有群蠻都在秦漢時期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相互之間的往來也十分的密切。在秦漢時期,更有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由長安向西,再同往河西走廊,即現今的新疆境內,然后轉運到歐洲的一條陸上商路。當然,多民族間存在的差異,尤其是民族間信仰的沖突,使得秦漢時期也爆發了許多民族戰爭。例如,在秦初,秦始皇派兵擊退了匈奴,取得了河套等地區,后到漢武帝在位時,又三次派兵北伐匈奴,由著名領將衛青與霍去病統軍。秦漢時期,不斷有著民族戰爭,但也不斷有著民族的統一與合作,不論是戰爭還是和平往來,都對推動社會發展,國家進步有著十分關鍵的意義。
二、對秦漢時期階級斗爭的思考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時期,階級間的斗爭一直都是十分激烈的。秦漢時期有許多嚴重的社會性質問題久久不能得到解決,往往都是因為階級斗爭的存在。學完整部秦漢歷史,我認為秦漢時期的封君和豪族究竟是奴隸主還是封建地主這個問題是十分值得深思的。此外,更加經典的是秦漢時期的自耕農、佃農、雇傭勞動者的階級定位,一直都存在著不斷的抗爭與非議。其中以自耕農的階級斗爭最為突出,自耕農一般都不會受其他地主的剝削,也不剝削別人的地租,他們在秦漢時期的社會經濟中占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們男耕女織,耕織結合,能夠自給自足,自耕農是獨立生產者,獨立與地主與佃農。但是,他們卻是屬于國家的編戶齊民,需要承受當時秦漢時期封建的沉重賦稅以及徭役和兵役,生活極其地不穩定。這就導致了尖銳的階級沖突,是階級斗爭中的典型存在。尖銳的階級斗爭是秦漢時期社會動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值得深究與思考的又一重點。
三、對秦漢時期經濟制度的思考
經濟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命脈,想要有發展首先就要有錢。經濟的發展對于國家發展來說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能夠促進社會和諧,百姓安定,還能帶動軍事發展,加強國防。社會性質問題的解決大多還需依托于經濟基礎,在秦漢時期,經濟的發展也十分有特色。例如,當時的農牧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水平已經具有一定的高度了。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廢除了先秦的井田制,從秦朝開始,實行土地私有制的經濟制度,百姓需要按畝進行納稅,但是當時的土地兼并十分嚴重,農民需要承擔十分沉重的徭役、賦稅。一直到后來的西漢,才實行編戶制度,而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百姓(編戶齊民)則需要依據他們所編資產多少來承擔賦稅、徭役與兵役。從土地的所有制由國有制到私有制,再演變為編戶制度,都能看出秦漢時期經濟發展的趨勢。尤其是西漢時期的編戶制度,突出體現了秦漢時期經濟制度的先進性,古人的智慧到今天這個社會,都十分地令人嘆為觀止。
四、對秦漢時期思想文化的思考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并在現代社會發生作用的一個基本的前提。秦漢時期思想文化的統一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秦始皇剛一統秦朝的時候,最重要與突出的文化統一應該就要屬文字的統一與度量衡的統一了,即所謂的“書同文,車同軌”。此外,一直到后來又興起的法家統治方式為中國后續兩千年封建王朝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至于后來的朝代都是“外儒內法”。除此之外,漢代的石刻藝術也是歷史上驚為天人的思想文化瑰寶。我們可以從霍去病墓前的石刻去思考漢代時期的石刻藝術發展到了一個什么樣的程度。漢代是一個特殊的時代,是一個富有創造活力與激情的時代,除了石刻之外,這個時期的許多帛畫、石雕渾厚古樸精神活潑的特點,都是后世繪畫理論中“形”與“神”的追求。秦漢時期的思想文化為中國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它別具特色的人文思想、文化藝術,無不在向世界展示宣揚著中國所特有的無限魅力。
總而言之,秦漢歷史就像是一本厚厚的、永遠也翻不完的書,綿長而又耐人尋味,其中的風云變換、愛恨情仇都成為了經典流傳百世。對秦漢歷史的思考,我將不僅止步于此,日后我將翻閱更多的書籍,領悟出更多的人生哲理從而內化成自身的涵養。
參考文獻
[1] 周偉,傳統文化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儒家文化視野下的研究.“中外企業家”.2011.24.
[2] 劉培麗,論“唐律疏議”中的儒家法律思想——以婚姻家庭法為例.中南民族大學2007.
[3] 于偉峰,李臻,傳統文化的當代危機與創新.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