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棪
【摘要】隨著經濟進入“互聯網+”時代,大數據分析對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分析了當前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存在的困難與挑戰,探討了互聯網金融對于銀行業實體經濟發展的正面影響和消極影響,提出最好的發展方式就是互聯網金融與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相互融合,確立在互聯網金融的背景下銀行業成功發展的未來戰略。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銀行 實體經濟
一、國內外關于互聯網的文獻綜述
隨著電子商務的出現,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它的迅速發展和壯大引起了金融領域諸多學者的關注,同時對整個經濟金融領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互聯網金融是通過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實現資金的調撥、提供信息服務等行為,進行資金融通的金融新模式。從目前來看,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業態主要包括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眾籌、互聯網保險、消費金融、互聯網征信這六大模式。
對于互聯網金融與銀行業實體經濟發展的關系,學術界一直存在不同的判斷和理解。由于互聯網金融具有成本低、覆蓋廣、效率高、發展快的特點,王亞娜(2014)認為互聯網金融能夠從根本上改善企業小額融資的難題,通過大數據搜集中小型企業和客戶的信用狀況,有效提高決策的準確性,避免不良貸款的發生。而吳曉靈(2014)則對互聯網金融持保留意見,認為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依然是金融,僅僅是金融服務的一種變體,對實體經濟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劉士余(2014)認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依然不夠成熟,需要長期的觀察,現在對互聯網金融還不能進行準確的評價。
雖然觀點存在分歧,但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金融對于銀行業,甚至是實體經濟的發展已經有了很大的觸動。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提出,要成為制造強國,必須脫虛向實,實現互聯網金融與銀行業實體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
二、當前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存在的問題
(一)過度金融化
現階段,金融化機制中出現的最大矛盾就是資金脫實向虛,呈現出與實體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態勢。由于經濟金融化,導致金融衍生品空前泛濫,任何一個金融標的物都可以轉化為具有不同利率期限的資產證券以及相關衍生品,同時,銀行等同業機構爭相發售理財產品,使得資金規模和在資本結構當中的比重迅速上升,這導致資金在整個金融體系中不斷循環流轉卻沒有流向實實在在的實體經濟,即便如此,企業依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經營利潤大幅減少,從而壓縮了實體經濟在GDP中的占比,可以發現,過度金融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二)中小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企業的融資一般有兩種方式,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經研究發現,《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主體的審核非常嚴格,導致直接融資困難;而又由于商業銀行將資金貸給大企業時的成本相對較低,且風險相對較小,盈利空間更大,基于資源的稀缺性以及比較優勢理論,間接融資也會偏向于大企業,導致小微企業間接融資難、融資貴,加之民間借貸較為靈活、門檻低等優勢,小微企業被動選擇了民間借貸融資。
(三)部分金融創新方向偏離
中國銀行業種類眾多,各行競爭激烈,雖然都在探索創新的特色之路,但是秉性的發展戰略都存在普遍的同質性,從金融創新的產品上來看,同業間模仿的現象比較普遍,總體上結構單一、創新性不強,還有部分產品的出發點僅僅在于監管套利,不但沒有為實體經濟帶來利潤,反而擴大了金融風險,根本上損害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三、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影響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金融的迭代速度也越來越快,這種快速的發展對當前的人類生活都有了多多少少的沖擊。然而事物都會具有兩面性,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對于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影響也需要分成兩方面來看。
(一)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積極影響
1.大數據分析推動金融創新。現在正值經濟新常態時期,我國經濟逐步進入了平穩發展階段,商業銀行傳統的經營模式不斷受到挑戰,面對新形勢,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激發銀行金融創新的動力,有效推動銀行的業務轉型進程。借助大數據運行的優勢,商業銀行可以以自身的客戶信息作為基礎,利用大數據思維進行分析,從而多維度獲取更多更深入的客戶數據信息,結合行為偏好、生活環境,形成更加詳細的客戶分類,設計差異化的金融產品和營銷模式,實現以客戶思維為基礎的銀行業務。
2.信息技術完善風險管理。實踐證明,銀行傳統的風險管理效果不斷弱化。以往的商業銀行對于企業融資,實行審貸分離制度、貸后管理制度以及內部控制等,這些行為都屬于事后監管的方式,而在貸款的過程中如何進行實時的監控、對貸款現狀實時跟蹤,缺乏這樣的過程監管手段。根據這幾年眾多的重大不良貸款項目不難發現,銀行通常情況下是承擔最后損失的人。而互聯網金融擁有云計算的先進技術,可以完善傳統商業銀行事后監管存在的缺陷,借助大量的客戶數據,運用大數據進行相關分析,找出客戶與融資風險之間的量化關系,并進行更加準確的信用評級,實行差異化的貸款定價,有效防止不良貸款。
3.建立交易平臺,擴大社會需求。互聯網金融從根本上來說是離不開實體經濟的,電子商務的發展有效催生了各種各樣的金融服務方式,帶來了戰略模式的創新,由于數據的快速運轉和傳遞,使得銀行業能夠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到客戶的各類需求,并根據相應的信息作出合適的反應和積極的決策,信息的高效匹配,促進傳統金融更加民主化,實現普惠金融才能服務更多的中小型企業,給社會的需求也帶來了助推器效應,健康平穩的經濟發展能夠加速資金的流通,使得社會不斷再生產,進一步完成市場經濟,有效的吸收社會的閑散資金,銀行業與互聯網金融的結合能夠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支持企業融資,擴大了社會交易。
(二)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消極影響
1.網絡借貸侵蝕銀行業務。常見的網絡融資就是P2P模式,繞過商業銀行這一中間媒介直接解決資金供需求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使得資金配置達到了帕累托最優,達到了市場上無金融中介的狀態,也有效的減少了金融服務的中間成本。由于資金的提供方擁有出借資金的自主選擇權,而P2P僅僅扮演了平臺擔保的角色,并不進行有效審核,所以門檻比較低,受到非常多投融資者的歡迎,對于中小型企業、個體經營者來說無疑解決了貸款難題。就發展速度來看,往后P2P行業投融資的規范程度會越來越高,發展前景廣闊,必然會搶占商業銀行在貸款市場的份額,打亂現有的經濟秩序。endprint
2.互聯網金融膨脹引發經濟泡沫。互聯網金融之所以被一些學者認為是“草根金融”也是基于它自身所具備的虛擬經濟性質,健康發展的互聯網金融的確能對銀行業實體經濟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一旦互聯網金融過度膨脹,也會給銀行業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一些潛在的隱患,并進一步導致過度金融化的出現。一方面,如果在生產機制中存在泡沫經濟,就會大大的削弱實體經濟的穩定性,從而帶了不必要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過度碰撞的互聯網金融行業也會占用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資源,嚴重阻礙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根基。更有甚者,金融泡沫不斷膨脹產生質變,很有可能爆發金融危機,發生系統性危險,沖擊銀行業務,導致實體經濟發展的衰退。
四、結論
互聯網金融服務的創新往往都會帶來行業經濟的變革,銀行傳統的金融服務當今難以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服務要求,而互聯網金融突破了傳統行業時間空間的限制,極大的豐富了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投融資需要,促使消費者產生新的金融需求,在業務辦理以及進行投融資方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服務。商業銀行要想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抓住中國經濟發展的本源,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保持有效的地位不動搖,銀行業就需要懂得如何將互聯網金融與服務實體經濟有機的結合起來,合理利用互聯網金融的開放性、云計算思維與銀行的經濟管理相互融合,堅持差異化、以客戶為中心,借助大數據實現有效的風險管理,才能推動商業銀行滿足企業日益變化的投融資需要。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業實體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能讓互聯網金融脫離實體經濟過度膨脹,理性面對新技術科技的挑戰。
參考文獻
[1]王亞娜.傳統商業銀行在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創新發展[J].中國集體經濟,2014,(22):70-71.
[2]吳曉靈.接受央視財經頻道首席金融記者張琳專訪[EB].2014 -4-3.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404/12056591_0.html.
[3]劉士余.互聯網金融存在三大風險[J].清華金融評論,2014(2):19-23.
[4]沈嘉明.互聯網金融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J].商場現代化,2015,(23):255-256.
[5]孫杰,賀晨.大數據時代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及傳統銀行轉型[J].財經科學,2015,(01):1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