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善+高玲
【摘要】文章通過對我國中職-本科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分析,并結合我國護理人才培養的需要,提出了中職-本科護理改革的新思路,為構建符合臨床護理工作實際需求的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護理 人才 培養模式 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241-01
國家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2年)指出,“職業教育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形成中等、高等職業教育協同發展的教育體系”。2014年,吉林省教育廳印發了關于《開展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的通知,指出以構建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目標,以內涵建設為重點,建立中職、高職、本科院校相貫通的人才培養通道,培養具有扎實理論知識和熟練操作技能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此我校護理學院與長春市二中專在護理學專業開展了“3+4”的中本銜接項目,探討護理專業的中職-本科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定位模式
傳統的中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遵循專業技能過硬、培養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學生。本科教育是培養具有一定專業知識,能夠在各行各業從事專業的高素質人才。而中職本科教育不同于傳統的本科教育,是培養具有高級技術的應用型人才。因此教育部對“3+4”中職-本科護理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界定為突出能力,以能力發展和終身發展為目標,具有扎實的文化知識和動手能力的高素質技術人才。
二、制定“3+4” 中職-本科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實施“3+4” 中職-本科分段培養的首要任務[1]。人才培養方案應突出職業教育特色,做好中職與本科有效的銜接。培養方案包括培養目標、培養要求、學制與年限、學位與學分要求、主干課程、課程總體安排、實踐性教學環節安排、理論教學進程安排、創新學分項目等。
三、改變教學理念,優化課程體系
中職-本科護理人才培養的突出特點是強調實踐應用能力,在課程體系設置方面應與普通本科不同。在公共課方面,高等數學、英語等刪除了一些專業學習不需要的章節,有針對性地的進行選擇。專業課方面,我們在授課的學時、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進行了改革,除整合重復的教學內容,還應用PBL、案例教學和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四、強化實踐教學,增強動手能力
實踐教學既是學生知識轉化和能力檢驗的重要過程,更是發現問題、引發創新創造的根本途徑,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保障[2]。實踐教學水平的提高,除課程設置改革外,離不開實訓基地的建設。目前我校的護理專業實驗室是省級重點實驗中心。擁有基礎護理學、社區護理學、內外婦兒、中醫護理學、健康評估、急救護理學等20個實驗室。良好的實驗室配套設施可保證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
大學生創新項目已納入到了中職-本科護理專業課程中。中職-本科護理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基礎,在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業余時間與老師組建活動小組,將專業學習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完成一些專業方面的設計和發明。
五、培養學生臨床實踐能力
臨床實踐能力是護理學專業本科生專業核心能力之一,為了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我們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1)在護理學等主干課程中(如護理學基礎、健康評估、急救護理學、內、外、婦、兒護理學、社區護理學等)增加實驗課和臨床見習的比例。在實驗考核中,實行實驗不及格,不允許參加理論考試的原則,迫使學生重視護理操作的學習,保證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提高。(2)在護理主干課程中開展PBL和案例教學,將臨床病例融進操作學習和考核中,使學生提前了解臨床護理的真實性和復雜性,培養學生的臨床整體護理能力。(3)對學生畢業實習實行出、入科理論和實踐考核制度。學院每月通過電話溝通及回訪實習帶教教師了解學生實習表現情況,完成學生實習全程的跟蹤評定工作。
總之,中職-本科護理人才培養鏈接是一個較新的辦學模式,雖然我校在護理本科人才培養方面有了一定的經驗和成績,但在中職-本科護理人才培養中,我們仍需探討適合其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和完善,以實現高素質應用型護理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程立軍.“3+4”中職-本科分段培養制度建設探索與實踐[J].職業,2017,(1):27-29
[2]楊璐,李作章.卓越教育生態下的應用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及其實現途徑[J].高等農業教育,2014,(1):43-45.endprint